对比历届三中全会,这次《决定》的题目中有两个从未出现的关键词:一个是“全面”,另一个是“深化”,凸显出新一轮改革的广度和深度。《决定》全文长达2万字,涉及15个领域60项具体任务,比以往任何一次《决定》都要充实。
——管清友
■管清友 朱振鑫
一中二中布局人事,三中部署改革,这是中国的惯例。十八届三中全会受到了空前的关注,最终,它也没有令人失望,为大家呈现了一份充满亮点的《决定》。
第一大亮点是内容充实。对比历届三中全会,这次《决定》的题目中有两个从未出现的关键词:一个是“全面”,另一个是“深化”,凸显出新一轮改革的广度和深度。《决定》全文长达2万字,涉及15个领域60项具体任务,比以往任何一次《决定》都要充实。
第二大亮点是决心突出。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一直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定位为发挥“基础性作用”,而这次改为“决定性作用”。了解文件起草工作的人都明白,这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此外,文中出现了大量类似“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这样的严厉语句,这在以往的中央文件中也是绝不可能出现的。
第三大亮点是机制健全。落实一直是改革的最大难题,为此中央首次设立高规格的“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以最大限度减小阻力。此外,《决定》提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在很多具体的改革领域第一次给出了明确的时间表。
作为未来十年的改革路线图,这份《决定》的确值得期待。具体来说,下一步的改革将沿着以下几条主线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一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将此列入改革总目标。所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其核心是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这是整个市场化改革的基础,也是新一届政府上任以来最重视的改革。李克强总理上任之后推出的第一项改革就是下放审批权。李克强总理在第一次记者会上还就此作出了明确承诺。第一次国务院常务会研究的也是这个议题,近期动作最大的也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比如放宽企业注册资本金限制等。从上述一系列动作来看,以简政放权为核心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会加快推进,这也符合使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定调。
二是财税体制改革。财税改革首次作为次序靠前的独立内容部署,明确其作为“优化资源配置”制度保障的战略地位。从内容来看,决定中提到的“透明预算”、“现代财政制度”和之前几年并没有明显区别,只不过表述更规范一些。真正值得关注的是明确提出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过去是“财力和事权相适应”。预计下一步中央将进一步上收事权,同时承担更多支出责任,使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
三是对外开放体制改革。面对“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对外开放体制改革既有紧迫性又有可行性。中国过去三十年尤其是过去十年受益最大的是开放,未来十年开放仍是中国不可放弃的增长点。只不过,开放的思路要发生变化。一方面,从韬光养晦为主到有所作为为主,创造适合中国的国际秩序,主要方式是加强“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比如加快中美双边投资保护协定(BIT)谈判。另一方面,积极扩大开放领域。从贸易开放到“放宽投资准入”,这主要以自贸区建设为抓手,从沿海开放到“内陆沿边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