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财经要闻

解码“工匠精神”:也许还要有点“偏执”

2016-04-25 09:39:04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4月24日电 题:解码“工匠精神”:也许还要有点“偏执”

  新华社记者

  背靠车床,一身工装。凝神专一,技进乎道。

  任何一个工业时代的故事中,都少不了工匠的身影。

  中国制造迈向2025,大国呼唤工匠精神。

  “五一”劳动节前夕,新华社记者为您讲述几个工匠的故事。他们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

  “法宝”是刀

  2015年11月2日,施品芳早早起床,换上干净的工装,匆匆吃过早饭,便出门上班。这一天,首架国产大型客机C919在上海正式下线。

  然而,施品芳当天另有任务,没能到现场看一眼。“我非常想去看看第一架大飞机是什么样,毕竟每天和它身上的零件打交道。”施品芳说。那一天,对他来说就像一位父亲送女儿出阁。

  如今,C919客机进入测试阶段,遇到的新问题、急问题,需要有经验的工匠“救火”。施品芳的工作台,是一个零件从设计图纸变成实物最快的地方。

  2016年4月8日早上9时,施品芳接到一份工艺指令单,上面标着一个大大“急”字。这个“急”字意味着:在有限时间内,任务必须完成。

  这次的“急活儿”是制作C919客机上的气密试验接头。这个接头用于传送液体和气体,对密封性和表面光洁度要求极高,接口的精度要达到百分之一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的六分之一。由于构件较为复杂,市场上根本买不到,数控机床短时间内也很难做出来。

  在施品芳眼中,制作这样一个零件的难度只能算“中等”。过去7年中,很多任务“看上去都无法完成”。但施品芳总有办法完成。

  同事们都喊他“老法师”,施品芳说“法宝”在他的工具箱里。打开他的工具箱,几十把大大小小的刀具密密麻麻,一字排开。刀头处都经过精细雕琢,或角度不同,或弯度有异。

  “识货的看刀子。我当学徒时,先磨了3个月刀。”在半平方米的工作台上,施品芳跟着师傅学习车、磨、铣、刨、镗等各个工序。工作台上,火花每天都要闪耀将近8个小时……

  施品芳退休后已经被返聘2年。除了应对“急难险重”任务,他最迫切的任务就是带徒弟。

  30年来,施品芳所在车间经历了两次人才流失,一次是“运十”下马,一次是“麦道飞机”停产。

  “当时厂里效益不好,女儿考上了美术学院,费用很高,我也曾想过离开。”施品芳说,“人都走了,如果要再造飞机怎么办?我最后还是选择留下。”

  2002年国产新支线飞机ARJ21-700项目上马,这群老工匠终于有了盼头。2008年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国产大型客机C919项目上线,他们离中国国产大飞机的梦想越来越近。

  偶尔,施品芳也会去上海飞机制造厂看看那架老“运十”,飞机前那块写着“永不放弃”的石碑足以唤醒至今难忘的记忆:1971年4月,他第一次穿上工作服,开始追逐飞机梦。

  今天,施品芳的6名“隔代弟子”已有2人能够独当一面了。

  “我就是喜欢这个行当,我对飞机有感情!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会站在这里。”施品芳说。

  “不走捷径,就是捷径”

  2011年,当裴先锋站上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领奖台时,中国技术工人的名字写入了职业技能“奥林匹克”的史册。

  焊接项目银牌,属于当时21岁的裴先锋。

  技校毕业后,裴先锋进入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设公司第三工程处313工程队,第一个工地就是当时热火朝天的中国石油庆阳石化300万吨/年炼油工程搬迁改造现场。

  经常要在2毫米厚的钢板上作业,还要不断调整焊接电流,这要求裴先锋对焊接电流控制极为精确,不能有1安培的偏差。更难的是无论环境如何变化,焊枪都不能抖,哪怕有一点点偏差,都不能形成完美的焊接状态。

  “那时候焊道成形总是不好,我整个人像着魔一样,白天干,晚上想,查找相关资料,在白纸上设计焊道的形状、划焊条的方法。”渐渐地,他对每一个技术细节了如指掌。

  “焊接是臂力、蹲姿、呼吸、耐力的完美配合,这需要长时间的学习,不断犯错,不断改进。只有驾驭了铁液,才能焊接出完美的内部结构、最佳的外观。”

  在完成我国西南地区第一个特大型石油化工项目——四川炼化一体化基地施工建设后,裴先锋奔赴约旦,跟随海外项目队将中国工艺带到世界舞台。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电焊工人,要做的就是把每一次焊接都做到最好,不走捷径,就是我继续成长的捷径。”获奖后,裴先锋一直坚持这么评价自己。

  “越智能,‘工匠精神’越重要”

  5年前,董状第一次在现实里看到机器人:科幻电影中恣意游走的机器人在现实里却蹑手蹑脚,可以避让障碍,但移动并不精确,甚至还需借助人工帮助。

  “我心里有一个超级英雄梦,想把伴随我长大的虚拟影像的机器人带到现实中。”2011年,28岁的董状辞去软件工程师工作,进入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服务机器人事业部。

  “如果不能精确移动,机器人就只能称为机器。”董状认为,可以通过激光传感器为机器人装上“眼睛”,让机器人识别环境,在大脑中建立地图,进而精确移动。

  当时,这类技术在国内尚属空白。入职伊始,董状就启动了国际顶尖技术——SLAM激光导航技术研发。过程中,机器人无法建立地图,运用合理算法也会“迷路”;一两个月的反复试验后,因为移动不够理想而推倒重来……那段时间,董状和团队约定,取消周六休息,每周二、四、六固定加班3小时。

  此后3年,董状团队更换了100多种算法,进行了上千次试验,最终,机器人的感知度和“学习能力”从无到有,不断提高。2014年,技术壁垒成功突破。

  随之而来的关卡是安装。“为了确保传感器的准确性,传感器上不能出现划痕、指纹和静电,稍有瑕疵,就意味着传感器直接报废。”

  董状说,研发靠智力,装配靠手艺,非常考验技巧和耐心。为确保传感器发挥效能,又不在行走时受壳身颠簸影响,“传感器与壳体要靠近而不贴合,经过数百次调整传感器位置和角度,几十次拆装调整机器人外壳,才将误差控制在一毫米以内。”

  如今,董状团队已有上千名“机器人孩子”。在餐饮店、酒店大厅和银行网点,服务机器人在任意面积空间中建立地图,自由行走,每隔100毫秒与地图做一次“通话”,及时避碰障碍物,定位精度达到3至5厘米,远高于国际上这一领域普通的5至10厘米。

  “理论上5厘米的误差已经很小了,但要服务机器人融入大众生活,还需要更加精确,我们将继续研发机器人的视觉、触觉、力觉等功能,赋予机器人更多人性。”董状说。

  “‘传帮带’是匠人必须要走的一段路”

  19岁那年,戴天方进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239厂,成为最早接触数控机床的少数几个人之一。仅仅4年时间,他就通过自学练就了异形薄壁加工、非圆截面舱体加工的绝活,被同事们称作“戴一刀”。

  “戴氏刀法”真正成名是在2012年初。某重要型号产品为保证飞行姿态,要求其外部数米长、形似圆筒的金属蒙皮轻薄光滑。这件几十平方米大小的大型异形舱完全展开后有一辆中型卡车大小,要求3.5毫米厚度,精度误差在0.01毫米以内,难度不亚于在等比例的A4纸上绣花。

  要达到这个精度,需要在金属薄壁上布下100多个测量点,边测量、边调整、边加工。而这个数米长的金属异形件远远超出厂里最大工作台的控制范围,加上金属外皮薄,在固定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变形。

  这让有着20多年加工经验的戴天方也有些束手无策。一天,戴天方脑中忽然闪过玩击鼓传花的一幕。一个全新的加工定位方法出现在他脑中:改变过去以工件一端作为唯一基准点的测量方法,在加工过程中,以上一个操作点为基准点,测量出下一个加工点,依次传递,直到所有点完成精度指标。

  编写了100多组程序,换了100多次定位,用完了800多公斤钢铁材料,换了几十把刀具……在经过11天不间断加工,戴天方和他的工友们完成了国内该类构件的首次试制。

  “我就像跑了一场高水平的400米跑,一直在高速冲刺。”戴天方说。交工那天,他热泪盈眶。

  今年是戴天方与机床打交道的第26个年头,他经手的金属件已过万件,亲历了我们国家近年武器装备的研制、定型、批产的循环。“每逢阅兵,看到自己参与的作品经过天安门广场,我就觉得值了!”戴天方说。

  “手艺人一生就是学习、积累、再传授。”他说,“传帮带”是匠人最后要走的一段路。

  戴天方当年入厂学徒不久就觉得操作已经很流畅了,有点“飘飘然”,结果在加工一件贵重产品时将封闭的蒙皮铣漏。但师傅没有责备他,而在分析完差错原因后,将责任揽到了自己身上。

  前几天,戴天方的徒弟小刘出现操作失误,戴天方做出了与师傅当年同样的选择。

  解码工匠精神,既有赖于重拾传统,也有赖于锐意创新。

  “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任罗民说。(记者王龙、贾远琨、史林静、王莹、鲁畅)(更多报道请扫描新华社摄影部所发二维码或关注“新华全媒头条”微信公众号)

  • 相关阅读
  • 本土手机品牌“淘汰赛”全面开跑 缺乏技术和资金实力或将出局

      新华社广州4月24日专电 题:本土手机品牌“淘汰赛”全面开跑 缺乏技术和资金实力或将出局   新华社记者 王攀   P9、R9、PRO6、Z11 MINI、A910、V7 MAX……这是近一个月内本...

    时间:04-25
  • 陈锡文:如何看待粮食领域“三量齐增”现象

    原标题:陈锡文:如何看待粮食领域“三量齐增”现象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    如何看待粮食领域“三量齐增”现象    2015年,我国粮食生产再创新高,实现连续1...

    时间:04-25
  • 土地使用权“自动续期”亟待出台权威解释

      新华社北京4月24日电 题:土地使用权“自动续期”亟待出台权威解释   新华社记者 强勇、梁建强   近日,温州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年限到期一事引起社会关注。我国物权法规定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届满后自动续...

    时间:04-25
  • 中国钢铁产能过剩遭质疑商务部:主因全球经济下行

    原标题:中国钢铁产能过剩遭质疑 商务部:主因全球经济下行   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近期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钢铁行业过剩产能和结构调整高级别讨论会引发国内外舆论关注。据报道,会议上多国将全球...

    时间:04-25
  • 从一季度企业登记增幅25.9%看中国经济增长后劲

    原标题:从一季度企业登记增幅25.9%看中国经济增长后劲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李宁认为,我国企业25.9%的增长速度,特别是平均每天登记1.17万户,对经济增速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更重要的是,这些新增的...

    时间:04-25
  • 多地拟推楼市限价限购新政

    原标题:多地拟推楼市限价限购新政   4月23日至24日,南京被曝出将收紧调控的首个周末,也可能是南京楼市调控新政出台前的最后一个周末,开发商闻风而动,集中推盘入市。据不完全统计,两天内南京共有11家楼盘开盘...

    时间:04-25
  • 债市契约规则不能违背

    原标题:债市契约规则不能违背   近日,河北宣化北山工业园和海南省交通投资两家城投公司发布公告,准备召开债券持有人会议,讨论提前偿还其2014年发行、目前尚未到期的两只债券的事宜。在债市信用事件频出的当下,...

    时间:04-25
  • 陈雨露:将稳妥推进区域性金融改革

    原标题:陈雨露:将稳妥推进区域性金融改革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24日表示,“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在基层探索上稳妥推进区域性金融改革,力求实效。   记者从在杭州召开的“中国金融论坛·2016钱塘峰会”...

    时间:04-25
  • 沪七家银行营业机构被暂停个人房贷2个月

    原标题:沪七家银行营业机构 被暂停个人房贷2个月   上海银监局近日发文称,针对稽查中发现的问题,决定自4月25日起暂停辖内各商业银行与链家等6家房地产中介的业务合作1个月;对于违反个贷业务受托支付要求的工行...

    时间:04-25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