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9月24日电 (记者 陈康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24日在北京发布主题为“平台经济与普惠金融”的《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25)》称,平台凭借其流量、技术与数据优势,已成为传统金融机构的有益补充。
报告是在当天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2025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暨人大老博士论坛上发布的。
报告指出,平台经济的核心价值在于运用数字技术重塑了资源配置效率。通过大幅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匹配效率,平台已将购物、出行、餐饮等大量经济活动线上化,并催生了数字营销、智慧物流等新兴业态。更重要的是,平台构建了一个连接数亿消费者、千万级商户与灵活就业群体的庞大生态,在赋能小微商户、带动乡村发展、促进创业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报告进一步指出,平台在金融领域的探索尤其值得关注。在支付领域,平台推动中国数字支付实现跨越式发展。过去十年,中国成年人数字支付使用率从49%增长至89%。在信贷领域,平台带来了技术革新,通过数字化风控和另类数据应用,显著提升了长尾客群的信贷可得性。过去十年,中国成年人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信贷的比例从20%提升至41%。
然而,平台经济在释放巨大活力的同时,也面临新挑战。对此,报告认为,应对挑战的关键在于告别“零和博弈”思维,转向构建“共赢生态”。在商业领域,平台与线下门店形成线上引流、线下体验的良性互补。在金融领域,平台有效补充传统金融服务——横向覆盖长尾客群,纵向深化价值链分工。
而“共赢”更体现在对人的关切。对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正视数据隐私、价格歧视等问题,推动服务重心从单纯追求“可得性”转向注重“适当性”。对数以千万计的灵活就业者而言,则意味着承认其“生态伙伴”的价值,并着力补齐社会保障短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