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财经要闻

会长话封关:“给水稻产业带来三大发展机遇”

2025-10-19 16:26:19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海口10月19日电 题:会长话封关:“给水稻产业带来三大发展机遇”

  中新网记者 张茜翼

  再过一个来星期,海南省水稻协会会长林星的水稻种植基地又将迎来一个丰收季。与此同时,在世界粮食日(10月16日)到来之际,海南省水稻协会联合海南省农业农村厅、海南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开展“海南好米·食堂启鲜”活动,推广“海南好米”。

图为海南好米产业联盟成立仪式。 海南省水稻协会 供图

  三大发展机遇

  在林星看来,海南自贸港全岛封关以“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岛内自由”为核心政策导向,给水稻产业带来三大发展机遇。

  一是成本端减负,提升生产效率。种子、智能农机、绿色化肥等农资进口享受零关税,直接降低上游投入成本。

  林星告诉中新网记者,协会引导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引进高精度播种机、无人收割机,升级农机服务,目前试点企业已覆盖海口部分区域,未来将扩大至全省,帮助小农户降低每亩近200元生产投入。

  二是市场端扩容,激活海外需求。封关后贸易便利化提升,东南亚、中东等国际市场需求可通过海南口岸快速对接。林星透露,协会正联合产业联盟企业调研国际标准,推动“海南好米”走向海外。

  三是资源端集聚,加速产业升级。营商环境优化,吸引工商资本、科研机构、金融资源集聚。目前,2家省外种业企业通过协会对接南繁育种资源,计划在海南设立研发基地;金融机构也在探索“零关税农机抵押”贷款模式,为中小水稻企业提供灵活融资,助力“科技+农业”转型。

图为海南好米推广活动现场。 海南省水稻协会 供图

  规模化起步、品牌化突破

  目前,海南水稻产业处于“规模化起步、品牌化突破”阶段,初步形成“生态种植—精深加工—品牌销售”闭环。林星表示,海南水稻产业发展呈现科技赋能、联盟化整合、“小而精”定位清晰等突出特点。

  在科技赋能方面,南繁育种优势持续释放,26.8万亩南繁科研育种保护区建成高标准农田。“智慧稻田”项目通过北斗导航、田间传感器实现水肥精准管理,亩均产量提升12%。多年生稻、再生稻等轻简种植模式试点成功,每亩节约人工成本600元到1000元。

  2024年,海南好米产业联盟成立,汇聚56家单位,联合水稻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促进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的深度融合;搭建资源共享平台,致力于解决产业协作难题,强化金融、技术、市场等要素整合,最终实现农民、企业和产业的共同发展。

  近年来,海南农乐春蕾、海南农乐南繁、文昌海盛悦、定安大同岭等企业,在水稻产业的科技突破、模式创新与社会责任践行中形成标杆效应,为封关后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积累实践经验。

  “封关后,协会将推动更多企业复制这些成功经验,让海南水稻产业既具科技高度,更有民生温度。”但林星也坦言,海南水稻产业存在规模化主体薄弱、金融与保险支撑不足、深加工附加值低等困难和挑战。

图为海南省水稻协会会长林星接受媒体采访。 海南省水稻协会 供图

  借政策红利加快产业发展

  今年12月18日,海南自贸港将启动全岛封关运作。林星建议,借政策红利补产业链短板,引进无人插秧机、低温烘干机等设备,升级生产端装备;利用设备进口免税等自贸港政策,突破加工端瓶颈,谋划打造稻米深加工基地;谋划在海口、三亚建设稻米冷链物流枢纽,完善流通端网络,实现“收割后5小时送厂、48小时完成加工包装”,降低流通损耗。

  同时,她提出,以全链条思维推动产业融合,其中上游强化育种创新,联合南繁机构,引进抗旱、高产稻种资源,培育“优质+高产+抗逆”新品种;中游推广生态种植,扩大“稻鸭共生”“稻虾轮作”等绿色模式,试点可降解地膜,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下游拓展多元场景,开发“稻米+文旅”“稻米+健康”衍生产品,如米糠保健品、稻田研学课程,打造“从田间到餐桌”消费闭环。

  当下,海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海南省水稻协会勇于担当,搭建资源对接平台,为农户提供“种子+技术+销售”全链条服务,拓宽海南水稻经营主体交流活动渠道;创新惠农服务机制,直接带动水稻种植机械化率提升;破解融资难题,合作推出“水稻产业贷”、建立“农用设施产权登记”制度。

  在水稻产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之路上,海南省水稻协会指导建设“琼山福稻”智慧观光基地、“稻田咖啡”等项目,带动周边农户增收;推动农事体验活动常态化,海口琼山福稻节、琼中山兰丰收文化旅游节、澄迈稻收文化节等农事节庆活动已常态运行;以“村集体+企业”模式打造共享农庄,农旅联动带动村民就业、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今年8月,海南省水稻协会积极协助开展第七届“海南好米”评选活动,进一步擦亮“海南好米”品牌。林星表示,要借助封关便利,初步探索东南亚市场,逐步拓展至其他国际市场;参加德国柏林绿色周、法国食品展等国际展会,提升国际知名度;与东南亚国家开展品种交流与技术合作,联合国际粮商建立“海南—东南亚稻米贸易通道”,利用保税加工政策提升附加值。(完)

  • 相关阅读
  • 英国学者马丁·雅克:中国正以非常正确的方式应对当前世界乱局

      2025年是英国著名学者、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客座教授、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亚洲研究中心高级客座研究员马丁·雅克(Martin Jacques)‌开启中国研究的第32年。日前,80岁的他在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期间接受第一财...

    时间:10-19
  • 科创板首批三季报出炉 前沿科技发展与业绩相互促进

      中新网上海10月19日电 (高志苗)随着三季报陆续披露,多家科创板企业业绩亮眼。具体看,AI算力芯片、光通信等新兴产业的科创板企业延续了上半年业绩的良好增势,量子计算、新能源领域的多家企业披露前沿技术的商业化进...

    时间:10-19
  • 江西签约VR产业项目38.7亿元

      中新社南昌10月19日电 (记者 吴鹏泉)作为2025世界VR产业大会重要活动之一,江西省虚拟现实(VR)产业招商推介大会19日在南昌举行,现场签约14个项目,签约总金额38.7亿元(人民币,下同)。  签约项目涉及AR智能眼镜生产、...

    时间:10-19
  • 65万牛羊异地过冬 借牧双方资源互补催生产业新模式

      今年,预计有来自甘肃、青海、内蒙古三省区的65万头只牛羊到河西走廊收获后的农田里借牧。昨天,我们关注了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牧民登其才楞的借牧过程。报道结束后,三层运羊车满载着羊群,通过蜿蜒的山路驶出了金黄色...

    时间:10-19
  • “土疙瘩”在创新中华丽转身为“中国新特产” 滋味千年幻化身形行销世界

      央视网消息:提到魔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但如果说蒟蒻您知道是什么吗?蒟蒻其实就是魔芋。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食用并种植魔芋的国家。今天,这颗曾经藏在深山里的“土疙瘩”,早已跨越地域的阻隔,跃上全球60多个国家的餐桌。它...

    时间:10-19
  • 湖北三峡疏港铁路建设取得关键进展

      中新网宜昌10月19日电 (张鹏波 温淑娟)由中铁三局承建的三峡疏港铁路杨木岭隧道于19日顺利贯通,这标志着三峡疏港铁路所有隧道全部实现贯通,工程建设取得关键进展。三峡疏港铁路杨木岭隧道顺利贯通。张鹏波 摄  ...

    时间:10-19
  • 新华鲜报·“十四五”亮点丨新增170万亿元!金融“活水”激发实体经济活力

      170万亿元!这是5年来,我国银行业保险业通过信贷、债券、股权等多种方式,为实体经济提供的新增资金总量。  “十四五”期间,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流入实体经济沃土,持续激发中国经济活力。  灌溉充沛有效,增长蓬勃...

    时间:10-19
  • 湖北聚焦人工智能新领域推进产业突破

      中新社武汉10月19日电 (记者 梁婷)湖北将聚焦群体智能、类脑智能、具身智能、人机混合智能等方向,鼓励高校联合科研院所及龙头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形成突破性原创成果。湖北省人工智能政策宣贯暨产业供需对接培训活动...

    时间:10-19
  • 广交会观察:中国企业逆势突围 智能产品成获单“利器”

      中新社广州10月19日电 (记者 程景伟)第138届广交会19日进入第5天。中新社记者连日来在广交会上采访发现,面对风高浪急的外部环境,参展的中国企业逆势突围,各种智能产品涌现,成为获取外贸订单的“利器”,折射出中国外贸...

    时间:10-19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