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央行8月12日发布了最新金融统计数据。业内人士表示,7月末M2同比增长14.7%,低于市场此前普遍预期的15.8%左右的水平,为今年年内M2同比增长较低水平,这表明前期管理层收缩流动性的一系列政策取得了预期效果。
自今年年初以来,流动性问题就一直考验着我国的宏观调控。上半年来,我国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综合、交替使用数量和价格型工具以及宏观审慎政策工具,6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共计3个百分点,同时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加强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增长平稳回调。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多项货币政策等宏观审慎工具的综合作用下,今年上半年货币总量增长平稳回调,基本符合调控预期。
来自工行的分析人士指出,从上半年各个月的具体情况看,今年1月末,M2同比增长17.2%,高于16%的预期目标,加强流动性管理很必要。而2月末,M2同比增长为15.7%,回到预期目标值之下。受贷款余额增速回落等综合影响,5月份的货币供给增速继续下滑至15.1%,在市场预期之中。6月末M2同比增长15.9%,小幅反弹,但仍在目标值之下。而最新发布的7月数据则进一步表明,当前M2增速已连续几个月保持在16%的调控目标值以内,这反映流动性回收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对于7月末M2同比增长14.7%的水平,市场人士分析指出,导致M2下降主要有四个原因:存款准备金率提至历史新高;银行存款实际利率为负,造成居民存款的转移;财政存款的增幅较大;外汇占款增速有所放缓。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郑超愚就此表示,M1、M2有所回落,且M2增速连续数月低于16%的控制目标,这说明流动性管理基本成功,稳健货币政策成效显著。并且,7月份M1、M2增幅双双下降的趋势,有利于为抑制通胀提供一个偏紧的货币环境。M1的环比降速快于M2,也表明资金活性降低,央行的调控压力可能因此进一步减小。
来自华安证券的分析人士指出,M2和M1的下降,首先与当月贷款的下降直接相关;此外,今年直接融资的比例在加大,间接融资的比例在下降,这种下降,使M2、M1和M0与去年同期相比会出现一个下降的态势。这是因为贷款一般会带来一个存款创造的过程,但直接融资可能使资金直接就进入到实体经济,从而缺乏存款过程,因此M2、M1、M0也会相应受到一些影响,从而有所降低。而从这几个月情况看,M2增速均在年初既定目标水平之内,加之当月信贷增速也较为平稳,可见前期数量型紧缩政策效果正在显现,预计近期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频率将放缓。
在具体分析当前流动性状况时,本报专家组成员、中国银行研究员王元龙指出,下半年流动性状况依旧不容乐观。由于欧美市场还很令人担忧,考虑到美国将维持超低利率,甚至可能出台QE3,未来资本流入压力和输入型通胀压力持续较大,国际资本涌入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形势还很严峻;加之我国人民币升值预期持续,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连续数日“势如破竹”,也令外资流入的压力急剧加大。此外,最新的外贸数据也显示,近期外贸大幅增长,这将使国内资金进一步充裕。
“因此,8月M2增速可能反弹。不排除管理层还将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对冲规模较大的外汇占款。而目前银行业的资金还是比较充裕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有所增加,这也给政策提供了空间。”王元龙说。
无疑,下一阶段应继续坚持稳健货币政策,把好流动性总闸门。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就此表示:“目前我国面临的通胀压力还比较大。尽管通胀不是货币政策单方面所能控制的,但继续加强流动性管理,营造抑制通胀的较好的货币环境无疑十分重要。继续收缩流动性,是抑制通胀压力上行的必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