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8月29日,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公布吉祥航空拒绝避让外国求救航班调查结果。调查报告显示,管制员在7分钟时间内6次指令吉祥航空避让,但机组均拒绝执行。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决定,吊销韩籍机长执照,不允许其再以机组成员身份在中国境内运行,并通报韩国民航局。
“拒让门”是中国民航业的一大耻辱。从对当事航空公司和机组人员的严肃处理中,可以看出,民航局对“拒让门”的零容忍。但细观,却发现调查披上了一层面纱,处理显得有些模糊。
在调查结果中,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指出,当事机组违背了飞行员应有的职业操守。实在不敢相信,一个机组就真的对他人的安全这么漠然吗?难道就不知道这么做可能导致的灾难性后果?一个人或许会不顾及他人利益,但怎么会不顾及自身利益?
当事机组当时的态度,特别让人好奇。地面7分钟内连下6次指令,当事机组竟然可以无动于衷。公众很想问,当事韩籍机长拒让的原因是什么?他知不知道拒让将可能给其他航班带来灾难影响?知不知道执意不让将给所在公司所在机组带来影响?机长和副驾驶对于地面指令有没有过不同意见?
这一细节不容回避,不能模糊处理。既然能够上机飞行,肯定心智正常,因此背后肯定有故事。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当事韩籍机长作出了近乎偏执的选择?
有声音称,“拒让门”事件反映的是航空公司精于算计的成本运营控制术。在油价高涨的当下,为了控制“飞行成本指数”,航空公司推出了种种奇思妙想。比如说,各大航空公司推行的“节油奖励”政策,还有减轻餐具、座椅、机身重量等。但是我们有必要追问,一些控制成本的方法是否可取,存不存在蛮干的现象?而且,对于成本的控制有没有涉及飞行安全?此次“拒让门”提醒,对于成本的过度控制,特别是非科学控制,有可能影响飞行安全。因此,民航局的调查,不能回避这一核心问题,应该详细告知公众,当时的情况到底是什么?当事韩籍机长是不是被成本冲昏了头,只想到节油奖励,而忽视了航空安全和职业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