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又一批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大学毕业生的去向再一次“搅热”各个大学的BBS(论坛)。很多人给出的选择顺序依次是:就业、出国、考研、创业。
相比于排名末置,数字的对比更为尴尬:中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仅为1%,创业成功率仅为3%,而美国分别是20%和30%。这是为什么呢?
创业,成长教育中的缺失
9月初开始,记者先后采访了一些大学毕业生。太原某大学金融专业36名毕业生,只有1人表示有创业意向。一位叫王哲的同学的话很有代表性,他说:“创业,对于家里有基础的人还行,但像我这样家境一般的,要做什么、该怎么做,根本就没有想、也不敢想。”
为什么他们对创业如此陌生?太原理工大学教授武士俊给出了答案:“目前很多高校的创业教育滞后,甚至存在空白,是制约大学生创业的最大因素。”
首先是起步晚、发育慢。创业教育模式始于美国,自1967年由百森商学院在全球第一个推出了研究生创业教育课程以来,目前美国已有1000多所大学、学院和社区学院开设有创业教育课程,成为高等教育的一大亮点。在我国,1998年清华大学首次将创业大赛引入校园后,直到2002年初才在全国8所高等院校开展了创业教育试点,目前仍处于自发、初级、探索的阶段。其次是师资力量不足、缺乏合适的教材。大部分从事企业管理教学和就业工作指导的教师,既缺乏系统的创业理论培训,又没有实际创业经验,在创业教育过程中难以为学生创立生动的教学氛围。很多教材直接根据国外教材翻译,教学案例的选择没有结合国情、省情,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全国政协委员骆沙鸣认为,应将创业教育融入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的教材课程中都应加入创业教育内容。武士俊也认为,学校应建立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服务。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走向社会时,不仅是一位合格的求职者,而且能逐步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资金和经验,难以逾越的“门槛”
创业教育固然重要,但仅有创业教育还远远不够。省创业就业促进会秘书长杨军说:“在有创业意识的大学生中,资金和经验是难以逾越的两大‘门槛’。”他分析说,缺乏创业的启动资金是客观因素,经验不足是主观因素。为此,我省已经出台了针对性的鼓励和扶持政策,并初步见效。
山西中医学院毕业的小史,学的是中医针灸,在同学都纷纷转行的时候,他选择了创业。很快,他就发现光有创业热情是远远不够的。他说:“刚开始很焦躁,感觉无从下手,后来参加了太原市组织的SIYB创业培训。我的思路才一下子被理顺了,怎么创办企业,怎么开掘市场,我拿出了一整套方案,获得了培训老师的认可。”SIYB创业培训是国际劳工组织专门研究开发的培训小企业家的课程,由省人社厅引进,培训完全是公益性质的。成功创办科技公司的太原理工大学毕业生高陪亮,就是SIYB的受益者。他说:“SIYB培训给我的创业带来极大的帮助,让我明白了创业过程中需要把握的关键东西和资金使用规划。”(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