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冬装价格整体上涨三成以上,品牌商提高标价应对愈演愈烈的促销战
商场 羽绒服比去年贵了一倍
市民黄小姐4日在“广州友谊”环市东店内转来转去,也没有找到一件达到自己目标价位的羽绒服。“满眼都是2000元以上的羽绒服,大部分的原价竟然达到七八千元。”黄小姐表示难以置信,“去年我也来看了‘友谊’五折的促销活动,那时1000元左右就可以买到一件不错的羽绒服了。”黄小姐非常不甘心,花了几个小时终于在一家品牌专柜找到了她看到的全场最便宜的羽绒服,标价1500元,可惜已经卖断码数。
像黄小姐这样对今年商场服装价格表示难以接受的市民不在少数。经常逛街的消费达人郑小姐无奈地说:“不仅是广州友谊,广州多家百货商场或专卖店里,纺织品标价都在翻番。以前五六百元能买到的衣服,现在没有八九百元都买不到,普通棉质或手感较好的服装都成了高档品,没有四位数根本别想买。”记者在广州友谊的促销现场看到,打完五折后,商场内普通品牌的男士上衣要3400元,一款国内女装品牌的围巾,五折后竟然还要1400元。
行规 出厂价只占标价两成
不少市民质疑:服装价格到底如何构成?为什么说调高就调高了?
为此羊城晚报记者走访了多家服装企业,得到了几乎相同的答案———当前中国服装行业的价格体系,存在着“潜规则”:
多数服装企业负责人表示,服装行业目前可基本划分为制造商和品牌商两大部分。虽然一些大型品牌商自己也有工厂,但是其工厂往往只能满足少量需求,大部分还是靠直接下订单给专门生产的服装制造企业。有业内人士透露,知名时尚品牌服装的零售价,往往要达到出厂价的七八倍,品牌商才有得赚。
这笔账怎么算?有服装品牌企业的负责人对记者说,服装制造企业利润率很低,大约5%-10%左右,但他们是按订单“吃饭”,虽然今年原材料成本翻倍、人工成本同比增加50%,制造工厂依然可以在保证订单有一定利润空间下才开工,否则就不接订单。相比之下,品牌商要销售服装,须承担更大的风险。从设计开发到库存、进商场的租金、人工、水电以及推广品牌的费用(比如请明星代言等等),费用非常大,很多服装最后还要按照零售标价的五折甚至三折卖出。加上很多服装加工企业在深圳、浙江、上海等地,将服装运到全国各地批发市场的物流费用也在增加。因此,即使服装的零售价格比出厂价高出七八倍,品牌商的利润如果能有出厂价的一倍已经很不错了。
“在服装行业,出厂价200多元的衬衣,在百货公司标价2000元一点不出奇。”一位在服装行业工作了二十多年的企业负责人对记者透露,“不同服装种类以及品牌,会导致其零售价格与出厂价的差距不同,比如有的男装零售价格只比出厂价高出5五倍左右,而奢侈品牌LV的零售价格就是出厂价的12倍以上。”
这一说法在零售终端得到证实。资深百货人士称,造成服装终端零售价与出厂价之间存在巨大差价的主要原因,是流通过程中各环节不断加价。在服装行业,出厂价一般只占服装市场标价的两成左右。
探因 挂高价为打折扣大战
虽然有“潜规则”,但这毕竟已经形成了多年,为什么今年服装价格涨得让人格外难以承受呢?
不少服装企业纷纷提到棉价。记者登录相关专业网站查询得知,从去年10月至今年3月,国内的棉花价格一路高歌,从1万元/吨猛涨到突破3万元/吨大关,达到了10年来的最高值。不过,今年4月之后,棉价却一路下滑,目前价格约为2-3万元/吨,跌幅达44%。
棉价已经走低,为何服装价格不降反升?有服装企业负责人表示,一方面,现在很多服装的材料不光是棉,还有很多其他辅料;另一方面,在零售市场愈演愈烈的打折促销战,令品牌服装企业不得不提高价格来应对,以保持相应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