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

洛南:秦岭明珠卫东镇的前世今生

洛南:秦岭明珠卫东镇的前世今生

2013-04-02 08:53:33

来源:


至今还在的4310厂大门见证着当年的辉煌


张南方老人说起卫东百货商店周围的繁华时,滔滔不绝。


绵延数公里的厂房显得萧条


陕西中天佳阳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在厂房里安装的太阳能设备

  商洛日报讯(彭红霞 马泽平)卫东,这个坐落在洛南县西部坡塬地带的小镇,它和商洛许多小镇没有多大区别,一些80后甚至很少听到它的名字。就这座小镇,上世纪90年代前曾是商洛的骄傲,被人们称为商洛山中“小香港”,引来不少外镇人的嫉妒和羡慕。伴随着国家三线企业的回迁,留下了一座空城,那些废弃的灯光球场、食堂、旅社、医院大楼等都在静穆中似乎诉说着它们的沧桑变迁。如何更好地利用这笔丰富的工业遗产,让它变废为宝,继续发挥余热,造福当地百姓?如今,作为三线企业的曾经驻地,蕴含精神摇篮的卫东,正经历凤凰涅槃,期待新生。

  秦岭深处“小香港”

  “四厂一院都在的时候,这镇上人口接近2万,白天街道上人来人往,繁华得很,晚上路灯一字排开,街道就跟白天一样。全镇都通电的时候,当时的洛南县城,甚至商县还经常点煤油灯呢。”卫东镇东湖村四组80多岁的张南方老人指着卫东国营百货商店旧楼房感慨地说,“你看这百货商店,是当时整个商洛货物最全的商店,一天24小时不关门。旁边灰色的高楼是当时的银行、食堂、粮站、旅社,当时人们都称我们这是‘小香港’。”

  “以前卫东很穷,都是土路,兵工厂来了后,农民大都给厂里干些活挣钱,那时生活好太太。”“当地群众依托厂子日子好过了,外地的女孩到了卫东后都争着要嫁给当地的小伙子。”看到有记者来采访,许多村民都围过来,七嘴八舌地讲述着卫东的过去,他们在讲述中将记者拉入了那辉煌的年代里……

  上世纪60年代,中国外部环境发生了不利于进行和平经济建设的转变,国际形势紧张。中央根据当时国际形势,从战略上将沿海地区划为一线、中部地区为二线、纵深山区为三线,为加强战备、巩固战略后方而适时提出“三线建设”重大决策。重庆就成了“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三线建设”从1964年至1980年,历时16年。按照“靠山、分散、隐蔽”的选址原则,先后共有400万人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13个省和自治区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肩扛人挑,用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就这样,偏僻的贫穷小镇卫东被“三线厂”选址人员所圈定,从1964年底拉开了建厂的序幕。

  “当时从外面来的就是一万多人,真是来自五湖四海,才开始很艰苦,但大家的热情高涨,很多人没地方住就住进村民的土房里,有的就搭一个简易的工棚。”张南方老人回忆说,那个年代人们的干劲很高,山区交通不发达,也没有现代化的起重设备,大型的机械全靠麻绳、木棍、肩膀来完成。短短几年时间,国防电子企业4320、4310、853、859厂和406医院,就分散在卫东镇的山塬之中。大型工厂的到来,让当地还点着煤油灯过日子的山间小镇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鳞次栉比的楼房、琳琅满目的商品、灯火璀璨的夜晚、美轮美奂的影院、时尚潮流的衣着、夜晚喧嚣的灯光球场……这一切,让当地小镇的村民大开眼界,也让外面的人羡慕和嫉妒这座华丽转身的“小香港”。

  无限回忆寄深情

  “在那个精神和物质生活都极度匮乏的年代,我们这日子确是人间天堂一样。每到周末,洛南县城和商县不少人走几十里路赶到卫东看露天电影。”在4310厂灯光球场上,60多岁的村民杨社民讲起50年前他在这看露天电影的热闹景象,还历历在目。那时候,厂子管得非常严格,村民不得入内,具体生产啥,十分保密,生活区只有等到开放时才能允许厂外人进出。所以一到重大节日和周末在灯光球场里能看露天电影,对于当地的大人和孩子们来说,那就好像过年一样。“通常电影预告是中午或晚上下班的时候,工厂的大喇叭通知当天晚上会放映什么影片,大人们就会计划早点吃完晚饭,让孩子们提前把作业写完就赶到球场里抢占有利座位,把长凳高椅放好后就会在周围玩耍,等待天黑的到来。”杨社民说,一到开始有人用木杆挂银幕时,那些四散的小孩就大声嚷着“电影开始啦!”奔跑过来。放映员要调整光束在银幕的位置和焦距,孩子们会跑到前排,用手摆出造型,让其影子投到银幕上,引来大家的一片笑声,有些大人都跟着效仿。杨社民老人清晰地记得,有一次在放电影正片之前,国家领导人接见第三世界国家柬埔寨亲王西哈努克的“新闻简报”,然后就开始放映《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之类的影片。

  老杨讲完后,又看了看悬挂在球场上空的电线和灯管,很动情地说:“你看这些东西当时都是最高级的,这地面马上50年了,还这么平整光滑,得不到利用,真的很可惜!哎!”初春的卫东4310厂曾经最热闹的活动中心,偶尔有几只麻雀停在灯光球场上空的电线上,叽喳几声飞走了,然后就是寂静和空旷。大门的岗哨旁宣传栏上卫兵带武器值岗的几条严格的门卫制度还依然能让我们感受出当时的繁华和热闹。

  在406医院旧址上,尽管窗扇断裂,玻璃残缺,但是406医院分院的旧牌子和高大气派的楼房依然可以看出它曾经的辉煌。村民孙秀莲告诉记者,“这家医院当时设备是全商洛最好的,医生做手术技术高,洛南县城、商县和安康的人生病都慕名到卫东镇的工厂医院就诊。”

  上世纪60年代担任卫东西湖村会计至今的周道荣老人介绍,东湖和西湖村过去穷,村里的小伙子连个媳妇都娶不下。四厂一院建好后,来了接近2万名工人,很多村民也被招去当了工人,家里经济好转了,当地小伙子也学起了城里人赶时髦,穿上了喇叭裤、板儿鞋。街道的土路也瞬间变成了宽阔的水泥路,整个卫东一到晚上灯火通明,真是一座不夜城。“我儿子张耀锋就是在那时被厂子招去做工人,随后跟厂子一块到西安去了,那时我们一家人经济比现在吃商品粮户口的还好。”张南方老人介绍,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正是外村人生活艰难的时候,却是卫东日子最舒坦的。村里小伙子当工人挣钱,当地村民种地卖农副产品也能赚不少钱,一天家里收入不错,外村镇的姑娘看着卫东小伙子很羡慕,都以能嫁给卫东人而自豪。

  在市区刚退休不久,曾作为干部子弟被招进当时4320厂做某车间主任的闫老讲,三线建设实际就是一次西部大开发,为西部奠定了现代工业基础,给落后地区注入了现代工业文明,为中国国防实力增强、生产力布局改善作出突出贡献。不少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都认为,当时卫东四厂一院的辉煌,在特定时期发挥了不可缺少的作用,无论从经济还是政治方面,它们对商洛发展的贡献都是不可磨灭的。

  厂院回迁留空城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国际环境极大改善,面对新的形势,为改善三线企业的生产条件和经营环境,国务院确定了“调整改造、发挥作用”的方针,有计划地进行以脱险为主的三线调整,使企业从险情困扰、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的环境中解脱出来。地处秦岭大山深处洛南卫东的四厂一院1994年也回迁至西安。

  关于厂院回迁,4310厂某航空仪表检测工程师陈先生在电话中向记者作了这样的描述:那是好多年前的事了。听说我们要走,周围的农民就是不放行,他们集体到县政府请愿,甚至把主要道路都堵住希望挽留住。以前厂子很热闹,人气足,这一走,深山里的农民到哪里卖粮卖菜、看球赛和电影?他们不舍得呀。有的职工已与当地百姓结婚,这一走,一个家就得跟着搬,有的职工自家种有菜园子、养有猪羊,以供家贴,进城了拿什么补贴家用?再说,与旧厂二十年恨过、爱过的感情,“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宗教般的誓言和虔诚,这一切,很复杂,真是很难一下子两清。但是,进城到西安,又是百分之九十九的职工最急切的心愿。现在,陈老他们常常想念那个“小香港”,那里的青山、绿水,单身楼,纯朴率真的乡民,也不知那里现在成什么样了,真想回去看看。陈老感叹,对三线建设的参与者来说,他们的心态更为复杂,这里有他们的青春岁月和激情奉献,但是一听说回迁,都怀着对新生活的憧憬,显得毅然决然。

  卫东周围的农民兄弟,面对工人大哥的离开,更多是无奈,他们本已接触到工业文明的气息,又要重新返回农业社会。离去的和留下的,都经历着阵痛。“90年代,厂子一走,电也停了,街道路灯也不亮了,我们又过起了点煤油灯过日子的年代,随后几年国家农网改造才有了大电。”村民孙秀莲诉说,厂子搬走后他们的生活一下子又似乎回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直到现在还不习惯。她对记者一行说,三线工厂占据着大量的土地,东湖、西湖两村大部分村民每人只有两分土地,农民没地致富就很困难。旁边一村民也数落,现在村里到处是废墟,没有生机,东湖村20多小伙子都成了光棍汉。

  3月14日,记者一行用四个多小时浮光掠影地跑完卫东镇四厂区时,看到这些掩藏在山沟里的灰色厂房,装修精巧的家属楼年久失修,玻璃破损,有的已开始坍塌;高大的水泥浇筑的坚固楼房,虽然可以看出当年的辉煌,但人去楼空,给人无限苍凉;墙壁上的“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万岁!”标语字迹也显得模糊……这一切,都在向人们诉说着卫东20年一座空城的沧桑。

  “我经常做梦,厂子又回来了,街上人山人海,小吃百货一家连着一家。”东湖村会计王改霞感慨说,“醒来后得知是梦就再也睡不着了,老想着当年有厂子卖蔬菜赚钱的情景。现在年龄大了不能出门打工,你种了蔬菜谁买呀?”和王改霞一样,村民们都认为这个厂子的出现,给当地人卖农副产品带来了便利条件,带来了繁华,自从搬走之后,就没了销路。一位老人告诉记者:“现在街道上,白天都没几个人,晚上黑灯瞎火的更没人。看着多好的厂房闲置,真让人痛心疾首。”

  昔日明珠获重生

  在村民杨社民的带领下,我们来到卫东镇一处火寨村三面环山的小山沟,远远望去,巨大的变压器、高耸的电线杆引入眼帘。杨社民告诉记者,就是这座变电站,当年给四厂一院提供生产、生活用电。由于经常闲置,当地电力部门就变废为宝,修建了这座“商洛电力博物馆”,老杨也被聘请为电力博物馆员工,每天负责博物馆的设施维护。“把老变电站改造成博物馆,据说还是西北第一家,能把变电站利用旧物改造成电力博物馆算是‘废旧利用’,也开发了当地的旅游资源。”老杨说。

  据博物馆讲解员介绍,110千伏洛南变电站位于卫东镇火寨村,始建于1967年,用于该地军工厂供电,是当时商洛地区第一座110千伏变电站。上世纪90年代“四厂一院”的整体迁出后,变电站还一直为商洛的电力事业发挥着重要作用,直到2011年10月。随着电网建设速度加快,原变电站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还由于这座变电站系统设备老化、损耗增大等因素,2011年10月26日,运行41年的变电站撤出运行,商洛供电局以该变电所现有设备为依托,按照“不拆迁、不移动、不损毁”的原则筹建了商洛电力历史博物馆。目前博物馆占地7200平方米,由13个展区组成,收藏有记录商洛电力工业发展的珍贵历史藏品近5000件。

  附近一村民说,去年至今来了20多批人前来火寨村,他们很高兴,又有人关注他们村子了,这是件好事,也给当地政府提供了开发利用三线厂房的一个启示。3月4日下午,在原卫东兵器化研制厂和职工宿舍厂房的楼顶上,记者一行看到一排排整齐的太阳能接收板已安装到位,厂里上十名工人正在进行太阳能接收板的拼装。该厂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卫东去年成功引进的商洛市首家太阳能光伏发电站,公司利用闲置的39栋厂(库)房建筑屋顶,安装8500块235W的晶硅电池板、4台500KW逆变器、2台双分裂升压变压器。试运行期间系统运行状况良好。

  据悉,陕西中天佳阳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于2012年8月在洛南县卫东成立,目前正在建造的6MW光伏电站,已经投资6800万元,是国家2012年第二批金太阳示范项目,今年6月就完成,预计每年可发电544.9万度,25年总发电量达1.36亿度,可节约标煤4.9万吨,节约用水57704吨,吸引附近农民长期就近务工50多人。

  在卫东东湖村,加入当地鹏发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村民老王介绍,他们当地干部多方联系,才租到这块厂房建起养鸡合作社的。在合作社的带领下,老王和周围几十户农民才找到了脱贫致富之路。“像这样搞起了养殖业的群众在当地还有几家,与那么大的空城相比,这些都是九牛之一毛,吸引群众就业有限。”他说。

  “我们还是希望当地政府多引进一些大型环保型企业来卫东,把这些厂子好好的利用,那都是投入了上亿的厂房呀!厂子进来了,我们也有打工的地方,那多好!”采访中不少村民都说出他们的心声。

  卫东一位政府干部告诉记者,目前县上已将卫东“四厂一院”老厂区的基础上规划为医药化工园区,同时省政府也将其批为省级重点区之一,预计园区占地4平方公里,包括现有厂房及生活住房38万平方米。他们也在设计论证,利用当地青山绿水,别样的民风、人文自然奇观,打造红色旅游线路,搞特色工厂、特色养殖业基地,吸引城里人、怀旧的人、猎奇的人、进城的三线人、研究工业史军工史的人等前来游玩观光。那位政府干部说:“目前卫东正纳入城镇一体化之中,随着国家加大对农村产业化发展道路的支持力度,昔日的‘小香港’的繁华景象不久又会出现在人们面前。”

  • 相关阅读
  • 洛南卫东镇开展便民法律服务

      商洛日报讯(赵璐)洛南县卫东镇以便民利民为出发点,以提升服务为切入点,以群众满意为落脚点,通过在镇村成立便民服务法律援助咨询站点,大胆创新便民服务模式,积极搭建干群连心桥,有效促进了社会和谐。  镇...

    时间:03-28
  • 洛南卫东镇中心小学举行演讲比赛

      本网讯(岳芳霞)为了活跃教师的业余生活,也为了进一步提高全校教师的师德师风修养,洛南卫东镇中心小学于11月16日下午举行了全校教职工“校园是我家”演讲比赛。  这次大赛由校委会成员组成评审团...

    时间:11-19
  • 洛南县卫东镇公租房工程招标公告

      洛南县卫东镇公租房工程,位于卫东镇人民政府院内,占地1.5亩,框架结构,地上4层,局部6层,建筑面积2137m2,共44套;该项目由洛南县发展改革局批复,前期报建手续已到位,现面向社会公开招标,招标事宜公告如下...

    时间:11-13
  • 洛南卫东镇党委、政府开展职工慈善“一日捐”活动

      本网讯 五月十七日,洛南县卫东镇党委、政府开展职工慈善“一日捐”,镇上领导带头捐款,广大干部职工踊跃参加,当场捐款二千余元。(冀鹏/摄)...

    时间:05-18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