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显示,2013年8月,中国制造业PMI为51.0%,比7月上升0.7个百分点,为年内新高。这对中国经济和中国股市的确是个好消息,但我们更需要注重的是中国经济的增长质量。
我认为,中国经济增长质量,首先是主动性经济增长动力——民间投资的增长动力,这一点要比其它质量重要。因为,民间投资与政府投资不一样,民间投资讲求效率和效益,受到政策约束;而政府投资往往需要掺杂一些社会效益,弱化了经济效益和效率。
我们必须意识到,制造业生产成本问题依然是中国经济最大、最核心的问题。尤其是最近国际石油价格的变动,让人对制造业的成本问题不得不保持高度警惕。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经济正在“走钢丝”,而现在“钢丝绳”产生了晃动——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飙升至2.82%,自5月份伯南克宣布缩减 QE 之后,这一收益率已经上涨70%。如此之大的涨幅在过去30年从未出现。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直被视为美国的基准利率,它的快速飙升将威胁19万亿美元的股票市值,38万亿美元的债市定价,更要命的是:它威胁到了441万亿美元的利率市场。
中国石油基金论坛研究员冯跃威认为,美国之所以匆忙对叙利亚下手,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制造动荡,使得更多的避险资金回流美国”。果真如此吗?从市场走势看,奥巴马宣布美国准备对叙动武之后,美国10年期国债价格应声上涨,收益率从此前的2.9%降至2.75%。这说明,美国动武的表态,效果甚佳。那么,这场莫名其妙的叙利亚战争与美国的金融利益之间是否存在关系?
据冯跃威介绍,备受制裁的伊拉克就是典型案例。2000年10月,伊拉克贸易部长萨拉赫宣布,伊拉克的石油出口将“不用敌国货币——美元”,而改用欧元,并请求联合国将其石油换粮食账户上的所有美元换成欧元。同年11月,伊拉克央行宣布使用欧元替代美元作为贸易结算货币,2001年12月24日伊拉克副总理兼财政部长阿扎维宣布,伊拉克政府决定从2002年开始正式以欧元替代美元作为外贸结算货币。
伊拉克挑战美元权威的结果大家都看到了。2003年3月20日,美英联军用战争推翻了萨达姆政权。人们往往以为,战后英美会从伊拉克夺取大量的石油资源,但实际上美国并没有这样做。因为,英美石油公司在 OPEC 有的是石油资源,根本不存在对伊拉克的石油依赖。所以,关键不在于石油资源,而在于石油结算是否使用美元。
另一位挑战美元权威的石油生产国就是伊朗。2008年2月,伊朗政府宣布开始使用伊朗里亚尔和其他一篮子货币作为贸易合同的结算货币,从而大幅降低了美元的使用量。这当然是美国不可接受的事实。所以,对伊朗动武也早就甚嚣尘上,但美国对伊朗动武麻烦很大,因为伊朗很可能“有核武器”。
还有两个石油贸易采用非美元货币结算的国家,其一是利比亚,欧美支持的反政府军已经推翻了其原政权;其二就是叙利亚,其石油主要出口到欧盟国家,所以更愿意使用欧元进行贸易结算。现在,美国的战火就要烧到它的家门口了。
冯跃威认为,美国之所以匆忙对叙利亚下手,是因为它至少希望一举两得。其一,迫使叙利亚的石油结算货币回归美元;其二,通过制造动荡,使得更多的避险资金回流美国,并借此适度压低国债收益率,力挺美国股市、债市。所以,对美国而言,对叙动武是一笔极其划算的生意。
记者刘鸿斌独家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