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统计局公布《2012建设幸福广东指标体系评价报告》,东莞在全省排名第六,珠三角城市位列第三。据媒体报道,对此消息,网友们纷纷质疑榜单不靠谱,认为东莞“探花”之位名不副实。不少网友自称,东莞人“被幸福了”。
网友的质疑与更为细化的统计指标或能相互印证。此次的“幸福指标”包括客观和主观两套体系,前者用来衡量政府推动幸福建设的工作,后者则反映群众对幸福建设程度的感受。虽然东莞两项指标的综合成绩可观,但据官方人士解释,东莞只在客观指数排行中表现不错,群众幸福感的表现不尽如人意。
其实,纵观近年来各种有关“幸福”、“文明”、“城市形象”等主题的统计数据,东莞总能取得较为可观的成绩与排名,却也无一例外地引发民间的质疑与争议。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之间的落差,光鲜排名与网友质疑之间的距离,或许恰能映照出“幸福东莞”的官方理念与民间感受之间的深刻隔阂。
近年来,致力于打造“幸福东莞”、“文明城市”,东莞政府显示出一贯的大魄力,频频投入大手笔,各种公共设施、基建工程拔地而起。应该说,东莞城市建设的“硬件”方面,已显露出脱胎换骨的新模样,这也正是东莞的幸福指标客观指数评分较高的原因。
然而,正如统计部门设计幸福指标的初衷一样,之所以将评价指标分为主客观体系,是“为了有助于各级政府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导向,切实将政府工作重心从只重视经济发展转变到重视和尊重人的发展上来。”而东莞目前的问题也正在于,政府工作是否真正强调了对“人”的重视,政府服务是否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
这首先是一个基本公共服务的问题。在涉及到普通人的衣食住行、安居乐业等基本性的公共服务方面,东莞的城市环境常常受人诟病。如果“翻开”东莞各大网络民生论坛,几乎每天都能见到关于社会治安、公共交通、劳动保障等主题的大量投诉与抱怨。以社会治安而论,虽然官方屡屡宣称,经过相关部门的努力,东莞社会治安满意度显著提升,“双抢”案件数量显著下降,但从市民感受而言,民众对于东莞“治安差”的刻板印象很难说有明显改变。
在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之外,“幸福东莞”还亟需公共服务均等化。东莞是一座人口结构严重倒挂的城市,面向“常住人口”构建公共服务体系,为所有栖居在东莞的人提供无差别均衡对等的社会服务与福利,其重要性势必将更为凸显。
近年来,东莞通过积分制与普惠制相结合的模式,在就业、居住、医疗、教育、劳动保障等多个领域,进行均等化服务的创新探索,部分改革已见成效。不过,就民间期待而言,东莞试图通过“积分制”一次性地解决外来人口的户籍、医疗、社保等问题,其惠及面仍然十分有限,在外来务工人员的劳动保障、精神慰藉和权利赋予等方面,也仍待创新之举。
同时也不必讳言的是,在“大政府、小社会”的格局尚未明显改观的情形下,当前政府服务也存在不少问题:公共服务的主体和方式较为单一,造成服务资源的分割、闲置和浪费,以及服务效率不高、质量不优。
事实上,将“以人为本”作为政府服务的导向,“幸福东莞”目前所面临的基本性问题是,政府部门需要深具“与民谋利”的意识,社会管理者要真正理解公共服务是什么。一个财力雄厚的地方政府,可能花费巨资用于公共服务,但未必能够真正让服务的对象收获民生福祉。尤其是在政绩考核以量化为标准的背景下,有些部门乐得以完成可见的任务量为目标,而忘了要从服务对象的真实需求出发,真正使其受益。在东莞以往的实践当中,这样的负面案例并非没有,这样的务虚作风也亟需警惕。 李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