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门市委政策研究室起草并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江门高新区发展的决定(送审稿)》(下称《决定》),提出到2018年,高新区实现总产值1000亿元,到2023年实现总产值2000亿元,建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珠三角西部科技新城。同时,《决定》对加强江门高新区机制体制发展、规划布局、创新能力、产业结构升级等都作了整体部署。政研室表示,《决定》目前已经提交市委市政府,征求各部门意见后有望出台实施。
作为国家级高新区,江门高新区近年来的发展成绩有目共睹,但相对于珠三角其他几家国家级高新区,江门高新区总体经济规模还是偏小,水平较为落后,一直难以发挥经济引擎作用。究其原因,业界众说纷纭。此次《决定》,给高新区未来发展绘制了新的路线图。 ●南方日报记者 徐乐乐
数读 “国字号”高新区面临尴尬
早在江门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之初,江门就曾把总产值达1000亿元的目标定位在2015年,不过在此后几年发展过程中,实际效果并不乐观。根据最新数据统计,2013年,江门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432.21亿元,同比增长12.1%,其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61.21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37.3%。
政研室在《决定》中指出,2018年总产值1000亿元的目标是根据目前的基础和多年的平均发展速度提出来的。这也就意味着,按照去年高新区432.2亿元的工业产值算,今后5年翻一番,年均增速必须达到15%左右。“从近几年的平均增速看,并随着奥伦德广电、德力光电等新项目的上马投资,再考虑适当扩区、向外发展,以及‘一区多园’发展模式等因素,2023年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的发展目标是能够实现的。”
江门若想达到上述目标显然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拿2012年来说,数据显示,江门高新区实现工业增加值仅30.36亿元,而中山火炬园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278亿元,惠州仲恺高新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125.5亿元。即便是和江门高新区属于同批国家级高新区的肇庆大旺高新区,其2012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也达131.4亿元。而江门市高新区工业增加值仅相当于中山火炬园、惠州仲恺高新区和大旺高新区的10.92%、24.19%和23.11%。
此外,江门高新区发展也受困于资金投入的缺乏。2012年,中山火炬园固定资产投入123.16亿元,惠州仲恺高新区97.4亿元,肇庆大旺高新区91.5亿元,而江门高新区只有32.09亿元,仅相当于中山火炬园、惠州仲恺高新区和大旺高新区的26.06%、32.95%和35.07%。
数据背后更是对经营方式和经营力度的考量。政研室在《决定》中指出,江门不仅在经济规模、发展水平上不足,也在体制机制、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招商引资等方面明显落后于先进高新区。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发展空间受限、科技资源缺乏、产业层次低、投入不足等。
焦点 两区合署办公迎来契机
江门高新区发展已逾20多年,期间体制机制广受诟病。从历史上来看,江海区和高新区一直处于分分合合状态。直到去年6月,两区再次合署,高新区长期以来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得到了有效突破。
两区体制的进一步理顺也给高新区发展带来了经济、行政管理等权限的开放。去年底,江门市政府赋予江门高新区第一批市级经济管理和相关行政管理权限事项43项。按照《关于进一步完善江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财政管理体制实施方案》,赋予高新区一级财政管理权限。此外,在土地开发权限上,去年,江门市成立了土地储备中心,统一承担包括高新区范围在内的市区土地收储准备工作。政研室此次在《决定》也提出,委托高新区对区域内土地承担一级开发职能,高新区可以根据市政府委托,按照土地规划和市土地收储开发计划,依法实施政府补偿、拆迁安置、土地平整,并进行适当的市政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这些利好政策信号的释放表明,高新区未来的体制机制将不断激活。
不过,江门高新区需要破除的瓶颈显然不仅于此。据了解,江门高新区规划可用面积只有33平方公里,在全省9个国家高新区里是最小的一个,经过20多年的开发,目前剩下可供开发的土地已经不多,因此不可能支撑高新区可持续发展。为此,江门去年印发的《江门高新区实施“一区多园”的意见(试行)》指出,以江门高新区原所辖区域为核心园区,将条件成熟的工业园区纳入江门高新区的分园区。目前该模式已经有所突破,江沙示范园区、鹤山工业城、鹤山龙湾工业园已纳入“一区多园”管理。值得注意的是,《决定》也进一步提出要将江海区其余区域全部纳入高新区发展规划范围,而江海区总面积约108平方公里,这将极大扩展高新区的发展空间。
【回应】 梁许赞:今年将是两区发展最有利的一年
高新区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认为,拿着“国字号”金字招牌的江门高新区,之所以没有跟上珠三角其他国家级高新区的发展,很大原因在于其错过了历史发展机遇。“1992年成立之初,江门高新区把工作重心放在房地产开发上,摊子铺得太大,给现在带来了很大包袱。”
不过,对于未来的发展机遇,江门高新区方面则表现得十分乐观。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江海区委书记梁许赞上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2014年将是江门高新区大干快上的好时机,“两区已经合署办公,体制理顺了,行政、经济权限也进一步下放,今年将是两区发展最有利的一年。”
梁许赞透露,去年成功发行了9.5亿元首期城投债,现在正准备二期发债工作,发债规模为10亿元,主要用于江门高新区公共码头工程、创业园三期、35号地和43号地基础设施及配套工程建设,这样接下来的工作就有了资金保障。
江门高新区方面还表示,加快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将是接下来两区的三大发展任务。在经济发展上,2014年,高新区、江海区共安排了57个重点项目,总投资额26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额约61亿元,包括江门高新区公共码头、LED博览交易中心两个省重点项目和24个市重点项目。其中,将继续抓好LED产业的发展,到2015年争取LED封装线达2000条,实现产值300亿元。“大量工程的开工建设,重点项目点和面、长期中期短期安排科学合理,将为两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在城市化进程方面,今年会加快“一个核心区,两个副中心”建设开发,同时不断完善路网、水利网、污水管网、绿化网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在科技创新方面,今年重点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大力推进科技孵化器、加速器建设,按照五年建100万平方米目标,完成科技孵化器、加速器建设10万平方米,加快推进以“三资融合”模式开发建设高新区总部科技园,争取申报成为省级民营科技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