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讯(记者/罗锐)继此前惠州市、县完成食品药品监管、卫生和计生等专项机构改革后,惠州市机构改革又有新动作。记者从25日召开的惠州市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推进会上获悉,近期惠州将完成的改革包括组建市商务局,将市物价局职责划入市发改局,以及将市工商、质监局由省垂直管理机构调整为市政府工作部门。
惠州的机构改革主要是对应国务院和省政府的机构改革。市领导麦教猛、陈训廷、张锳、王开洲、黄树正参加了会议。
市外经贸局和市物价局不再保留
惠州市政府工作部门将诞生一个新部门,即目前正在组建的市商务局。根据《惠州市人民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将市外经贸局的职责、市经信局的商贸流通管理、经济协作相关职责整合,组建市商务局,挂市口岸局牌子,不再保留市外经贸局。
不再保留的市政府工作部门还有市物价局,该局的全部职责将划入市发改局。除了市物价局的职责,市经信局的节能减排综合协调职责也将并入市发改局。原市计生局的研究拟订人口发展、规划及人口政策职责此前已经划入市发改局。《方案》提到,作为全市综合经济部门,市发改局将重点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规划等职责,减少微
观管理事务。
原来属于省垂直管理机构的市工商局和市质监局将调整为市政府工作部门,业务接受上级工商、质监部门指导和监督,领导干部实行双重管理、以地方管理为主,其行政编制纳入市行政编制总额,由市机构编制部门分级管理。
这些改革完成后,市政府工作部门总数为32个,其中市监察局和市纪委合署办公,市民族宗教局与市委统战部合署办公,这两个局列入市政府工作部门序列,但不计入市政府机构个数。
将保证新旧职责和工作流程顺利转换
市委副书记、市长麦教猛在会上称,惠州要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理顺职责关系,规范机构设置,优化组织结构,进一步提高政府行政效能。
根据省委、省政府要求,市级机构改革要在今年6月底前完成,县区级机构改革要在今年7月底前完成。当前改革要求高、任务重、时间紧,麦教猛表示,要强化“一把手”责任,妥善做好人员安置,以及保障工作正常运转。
根据要求,组织、人事部门将及时做好干部调配和定岗定员等有关工作,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各部门特别是机构变动部门资产移交和处置的监管工作,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纪检、监察和审计等部门要加强纪律检查,对出现的突击进人、突击提干、私分钱物、转移资金资产等违纪违规行为要坚决查处,情节严重的要依法追责。
■相关
1
今后一般不再新设行政审批事项
根据《方案》,惠州将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惠州将进一步清理现有投资审批、生产经营活动审批、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社会事业准入、考核评估、年检年审等事项,全面清理、减少涉及实体经济、民间投资和中小微企业发展等方面的行政审批。今后,政府部门不再对企业、社会组织的发展情况进行评比和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评比。
麦教猛称,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
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基层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基层管理,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
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麦教猛称,要加快推进目录管理,实行动态管理,今后一般不再新设行政审批事项。
去年底,惠州率先梳理公开了市直各单位行政职权目录,县区政府职权清单力争今年国庆前公布。
2
年底前部门与所属行业协会商会脱钩
《方案》提出,重点培育、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会服务类社会组织。同时将推进社会组织“去行政化”和“去垄断化”改革,2014年6月底前,市政府各相关部门制定与所属行业协会商会脱钩的工作方案,2014年底全面完成脱钩工作。
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管理社会事务,而政府将更多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方案》提出,政府部门要转变管理方式,强化管理服务,特别是提高信息化水平。到2015年,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办理率达90%以上,社会服务事项网上办理率达80%以上。
3
着力精简易扯皮的议事协调机构
惠州提出要对议事协调机构进行清理和规范。根据《方案》,凡工作任务可交由职能部门承担的,或为临时性、阶段性工作而设立且工作任务已完成或即将完成的议事协调机构,原则上撤销;工作任务虽涉及多个部门但由职能部门进行协调或通过建
立部门间协调机制可以解决的,原则上也予以撤销。
《方案》还明确,确有必要设立议事协调机构的,该议事协调机构不发文件、不刻公章,具体工作由有关牵头单位承担,相关事务由政府批复给相关牵头单位办理。
4
撤并整合设置重复分散的事业单位
政府运行成本备受社会关注。会议强调要加强政府机构编制管理,严格控制人员编制,严肃机构编制纪律。《方案》提出,中央和省核定的行政编制总额和各类专项编制员额不得突破,党政机关要在核定的行政编制、行政执法专项编制数额内配备人员。
如何解决严格控制编制与满足事业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惠州将采取切实措施,
核减职能弱化、工作任务不饱和单位的人员编制,加强事关中心工作、全局工作和重大民生保障方面的人员力量。惠州将撤并整合职责相近、设置重复分散、规模过小的各类事业单位,推动编制资源向基层和一线倾斜。
此外,惠州将把机构编制政策规定执行情况纳入市委、市政府督查范围,将机构编制管理情况列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