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

管中窥豹,从鲁甸赈灾看中国企业的公益行动力

管中窥豹,从鲁甸赈灾看中国企业的公益行动力

2014-08-19 15:30:40

来源:东北新闻网

  鲁甸地震,无人刷屏?

  鲁甸地震过去已近半月,一篇名为《微信朋友圈为何少有为云南地震刷屏的?》开始在朋友圈刷屏,里面提到“地震造成的损失其实很严重,震区已经被证实有六百多人遇难伤者数千,为什么朋友圈里没人关心地震?”文中总结了几点,如郭美美事件冲淡公众对灾区的关注热情、公众对灾难事件承受阈值提高、朋友圈接近真实情况同情的情感表演难以发生等。

  如作者所说,笔者之前也没有看到朋友圈的刷屏现象,反而是被这种提出疑问和质疑的文字引起了注意,然后开始通过搜索引擎和微博去了解相关的讯息。

  微博上,人民日报官方帐号发表的#送别谢樵#话题,近千万阅读量,十多万人发表了评论。新华网、腾讯、搜狐这样的一线网站对地震做了全面深度的跟踪报道和专题,如搜狐的《云南地震逝者:遗物里的哀思》、中国新闻网《云南鲁甸地震“头七”:花椒树下的祭奠》,一段段安静的文字和一张张平静的图片,没有丝毫煽情却还是让人的心慢慢揪起来,感叹生命的无常。

  除了这些,笔者还发现了另外一个特殊群体——企业赈灾队伍。其数量之大、面之广超出想象,恒大捐款1000万加200万瓶矿泉水、云南白药捐10000个应急包、探路者捐赠灾区急需的帐篷和冲锋衣。还有许多企业组成一个个联合赈灾小组,360公司通过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捐赠300万,并紧急上线“云南鲁甸地震寻人平台”,为灾区用户提供寻人及报平安服务;优谈宝宝、大圆银泰及中华药业组成的联合赈灾小组向灾区捐赠价值数百万元的大米、食用油、中华药业醒神祛暑的药品"龙虎人丹"、及优谈宝宝关爱灾区女性的“懒宝贝卫生巾”。在这场没有被“刷屏”的公益赈灾中,各家企业依据自身的优势以及灾区人民的实际需求,捐款捐物捐时间捐劳力,及时将对鲁甸的援助做到了实处。

  关于“企业公益”的前世今生

  “公益”一词属于舶来之物,起源于欧美。古埃及文明中有关公益与志愿行动的第一个文字记载: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死者书》中,就有志愿者向饥渴者提供饮食捐助的记载。

  在欧洲,早在17世纪已将税收用于帮助穷人和病人。到19世纪中叶,公益事业已大规模地开展资助教学,社会福利和穷人。这些活动的资助来自税金、个人捐赠和给教会的捐赠。

  19世纪90年代后期,许多富有的个人只是将自己的资金捐赠。因为法院规定“公司的行动受契约规定,是有限的,具体的,任何超出许可范围的行动都是被禁止的“。

  20世纪初,人们批评公司规模和权利太大,并有反社会和反竞争行为。为了改善自身的公共形象,很多企业领导人向慈善机构捐赠。比如安德鲁·卡耐基建立了资助教育的纽约卡耐基基金会,卡耐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等,福特基金会创始人亨利·福特建立家族式项目以满足员工的娱乐和健康需要,1913年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捐赠1.83亿美元建立了洛克菲勒基金会。在此阶段,企业捐赠都强调一点:除了追求利润,企业也有社会责任。

  到了50、60年代,欧美的公司仍在从事小规模的捐赠,但从80、90年代开始,很多公司的总裁便开始战略性地把公司与社会事业联系在一起,认为这样做“既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问题的解决”。

  时至今日,国外的企业公益在经过多年的发展后已经非常成熟,他们在公益活动开始注重人文、体育、医疗及科技元素。比如全球公益项目戴尔筑梦成真计划和IBM智慧的地球项目。希冀通过科技的力量,在全球范围内缩小教育鸿沟、帮助治疗癌症、实施灾害援助及鼓励社会创新。

  中国“企业公益”的野蛮生长

  相比之下,国内的“企业公益”尚处于初级阶段,对公益的具体实施与国外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中国的企业公益目前主要集中在如捐资助学、扶贫救困、抢险救灾这样的“雪中送炭”项目,更着重于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具代表性的公益事件有:壹基金救助自闭症患儿的海洋天堂计划、多背一公斤公益旅游、王老吉512地震捐款1个亿等。

  2008年的CCTV汶川地震赈灾晚会上,王老吉捐款一亿。随后不久,国内各大论坛出现一个“封杀王老吉”的帖子,里面明贬实褒,赞扬王老吉对抗震的贡献,并号召网民都来喝王老吉。帖子发出后不久在网络间引起巨大反响,直接鼓动起了网民对于王老吉的购买热情,出现了王老吉在多个城市的终端都断货的现象。

  “今年4月20日,中国首个地震科普博物馆启动仪式在王老吉大健康产业(雅安)生产基地举行,除汶川地震外,博物馆还将囊括唐山地震、雅安地震、玉树地震等多次大地震的相关史料,成为中国地震研究的又一平台。作为中国首个地震科普博物馆,该博物馆项目于今年4月20日正式启动,并将在王老吉雅安生产基地开建,预计总投入将达5000万元。”

  以上是王老吉最近的一条大新闻。离汶川地震已时隔六年,做好事不难,难的是能一直这样做下去。冲这,我们必须给它点个大大的赞。

  “多背一公斤”由“安猪”余志海于2004年创立,旨在通过公益旅行动员大众在旅行途中探访乡村学校、传递物资和知识,帮助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及青少年发展。

  地区旅行,流连于青山秀水的同时,也接触到了很多偏远地区的学校。孩子们在艰苦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依然展露出纯真的笑脸,使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心酸不已,于是义无反顾地辞职走上了公益之路。

  无数个彻夜不眠的苦思以及一次次不懈的努力,让他从最初只知捐钱捐物当志愿者的北漂一族,对公益有了更为切实的思考以及更加成熟的运作模式。2008年4月,“多背一公斤”注册为企业,以社会企业的形式进行运作,低成本实现公益活动的良性循环。

  如今“多背一公斤”已建立起全职工作团队,拥有多名全职员工及稳定的志愿者团队,中国移动、立威廉等企业和明星也加入了品牌赞助和公益义工的行列。“企业”与“公益”得到了完美结合,1600多所乡村学校的孩子因此得到关注,在人们的爱和关怀中茁壮成长。

  祈愿天下太平五谷丰登,但如果有一天天有不测我陷入泥沼,希望你们能来拉我一把,就像我们会上去拉你一样。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也应该是“企业公益”存在的最大价值和意义。

  •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