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史淑艳)当前,商洛市处在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是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转型的新支点和新动力。
商洛的城市定位是关中-天水经济区次核心城市,同时是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区,亦是生态宜居的休闲旅游城市。在这样多重目标的建设过程中,商洛在充分发挥区域位置优势,强化“西安第二生活区”建设的同时,大可借助自身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的优势,打造有特色的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为行使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充分利用物联网和互联网等信息通讯技术,智能地感知、分析和集成城市所辖的环境、资源、基础设施、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公益事业、公民、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运行状况。商洛经济总量小、城镇化水平低,尤其是中心城市空间狭小、人口规模总体偏低、功能分区不够清晰、产业承载能力较弱,难以发挥对整个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2013年,商洛市提出了构建“一体两翼”中心城市、打造区域经济核心板块的发展思路。“一体两翼”中心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就是以商州城区为主体,以丹凤和洛南两县县城为两翼,通过统一规划、资源整合、要素聚集,形成城镇互相映衬、城乡统筹发展、产业相互关联、人口比较集中、功能相对齐全、服务基本完善的区域经济核心板块。力争到2020年,“一体两翼”中心城市人口由2012年的22万发展到80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城市面积由目前的26平方公里发展到120平方公里,要将中心城市建成商洛的产业聚集区、商业集中区、文化富集区、统筹城乡发展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示范区,成为关天经济区规模适当、产业聚集、交通便捷、生态优美、极具发展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极。但从城市形态上看,沿丹江两岸的建设长期以来是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驱动下以母城为中心向外蔓延,如果按照常规布局发展,很可能会带来一系列城市问题。就保护耕地和建设山水田园城市的要求来看,未来实现发展极核建设难度较大,因而,在建设中就应较早的实施城市智慧化策略。
一是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建设紧凑型城镇。强化规划的调控作用,合理控制用地规模,鼓励土地利用的紧凑模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配置作用,运用经济杠杆,减少土地低效利用;积极推进城镇土地整理,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不断探索土地集约利用的新途径,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二是合理布局城市空间结构。重点发掘旧城区更新建设的潜力,慎重向新城区拓展城市建设。各个组团片区相对独立兼以生态绿地作隔离,以快速交通相连接,以保持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商洛市中心城区和东部各组团要协调发展。三是建立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建设轻轨交通。打造适应于当前及未来社会的高效、舒适、安全、环保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并进行智能化管理。同时做到对外交通与内部交通的合理驳接,各功能片区间交通便捷,内部交通畅通有序。远景依托轨道交通主骨架,建立先进的枢纽系统,使之成为对外经济联系的纽带。四是建设节水型城镇。改革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强水资源综合管理;加强水污染防治,保护水资源环境;大力推广节水措施,促进全社会节约和合理用水;开发利用非传统水源,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率。利用智能化管理模式,优化水资源利用模式来缓解水资源紧缺现状。五是保证电力适度超前发展。在智能化管理控制体系下,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管理,优化配置,提高电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对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及重点企业,要创造条件,配套相应的电力供应网络。六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设节能型城镇。大力推广节能措施;促进建筑、交通和生活节能;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促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手段,促进节能和新能源开发。七是大力推进工业信息化。大力推进工业信息化,是促进工业生产智能化的关键。要着力提高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水平,全面应用各种先进的信息集成制造技术和管理技术,实现企业的生产自动化、控制智能化、管理信息化。要适时实行电子商务,实现营销网络化。要适应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趋势,应用推广先进的生产经营方式,及时转变企业的经营模式。八是保护城镇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型城市。强化环境管理,建立环境保护约束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城镇环保设施建设,加强城镇污染综合防治;加强城镇生态建设和保护,增强自然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商洛环境容量极为有限,推行集约化发展策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生态可持续具有重要作用,也事关着商洛的进一步发展。商洛要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发展商洛特色的循环经济。九是建设科技工业型城市。商洛在城镇化的同时,一定要构建合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提高工业产品的附加值与科技含量,提升工业技术创新与核心竞争力,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另外要利用信息化在保证工业健康发展的同时,努力提升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商洛要走一条新型的未来城市发展道路,要构建合理的现代化体系,要推动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带动城市工业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由传统制造向先进制造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