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齐中熙 吴 雨 于文静
2015年春节刚过,微软宣布关闭原诺基亚北京及东莞手机工厂,转至越南。两地工厂预计将裁员9000人。有专家分析,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劳动力成本已优势不再。
最近,不少经济分析机构与海外媒体预测,2015年中国经济增速将降至7%的新分水岭之下。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是否还会探底?会不会出现通货紧缩?政府“强刺激”政策是否会出台?会不会影响新增就业?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前来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和部分专家。
经济增长是否再次探底?
201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7.4%,以至于不少西方媒体报道:“中国经济增速降至24年来最低”“中国遭遇四分之一世纪以来最低增速”……就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把今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期调至7%以下。
“增长阶段转换时期,增速放缓容易引人关注。然而,速度变化是表面化的,更重要的是速度背后的结构和发展质量变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国政协委员刘世锦说,适应放缓了的增长速度,最重要的是要形成与以往不同的增长结构和动力机制。
他认为,当前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不容忽视,但中高速增长的“底”还没有探明,或者说中高速增长的均衡点还没有找到,未来还将有一个探底的过程。经济新常态不仅是增速变化,要更多重视增长质量和效益,速度服从质量。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贾康说,在经济探底过程中,GDP增速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观察这个过程中增长质量是不是真的提高,综合绩效是不是进入了上升轨道。
“中国经济面临的真正挑战,不在于短期的宏观经济需求因素,而是长期的经济增长可持续性问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说。
“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连续两年超过第二产业,这其中固然有工业增速回落的“跷跷板”效应,但服务业自身较快发展、更多发挥经济支撑作用也是客观现实。
是否会出现“通货紧缩”?
物价起伏反映着经济的冷暖。1月份,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仅增长0.8%,5年来首次回落至1%以内,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延续了负增长态势。有些专家提出,中国今年CPI指数可能会出现“负数”,面临通货紧缩的危险。
交通银行研究报告认为,物价涨幅较低既有国际油价等大宗原材料价格波动、实体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淘汰过剩产能、推进产业升级的结构性转变正在进行之中。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黄泽民表示,目前不至于出现全面通缩的问题,因为从CPI的指标来看还是较好的,保持稳定,并没有大幅波动。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就目前的情况看,下通缩的结论还为时过早。尽管PPI已经近35个月负增长,但目前CPI还是正的。我国2000年通缩时,CPI、PPI等指数都是负的。
“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工业和制造业领域的结构性的通缩问题,这和目前调结构的要求相关,因此局部产生一定结构性通缩是必然。但不能简单把工业领域的通缩放大看。”他说。
他认为,2015年下半年还有扭转局面的机会。随着下半年房地产企稳回升,出口提升,基础设施投资加大,财政赤字发挥的效用显现等,PPI还是有向正的方向转化的可能。
靠“强刺激”还是靠改革?
经济增速放缓、价格指数走低、货币供应量增速持续下滑……多重因素叠加,中国经济会否“强刺激”,成为萦绕在人们心头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