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本身是一个中性词,经济下滑过快时该刺激还是要刺激,但这种刺激只是让转型比较平稳,改变不了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趋势。”刘世锦委员说,刺激政策应点到为止,解决深层的结构性问题还是靠改革。
“其实,中国政府对待经济绝不是简单的强刺激,而正专注于修内功。”黄泽民委员表示,中国政府推出的诸多政策表明,中国经济找寻增长点不是靠“强刺激”,而是强力推改革。
2015年投融资改革将全面提速,基础建设投资将明显获益。黄泽民委员说,关键是不能让资金投到产能过剩行业,而是引导其在医疗、农业等民生项目上发挥作用,让百姓得到实惠。
与此同时,居民消费也正在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政府改革的重点领域。迟福林委员认为,未来中国消费有可能取代中国制造,成为中国未来五到十年可持续增长的保障。他同时建议:“应破除行政垄断,加快服务业市场开放,通过创新公共财政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加快金融改革等方面啃下结构性改革的‘硬骨头’。”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仍有不少潜力,结合新的增长点,还有很多政策创新方向和回旋空间,强刺激并非适合之举。”黄泽民委员说。
“新常态”是否会拉低就业?
2014年,虽然我国GDP增速有所放缓,但城镇新增就业达到1322万人,创出新世纪以来新高。
专家们指出,当前世界经济依然复杂多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减,这些会传导、影响到就业领域,加上就业自身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就业形势不可盲目乐观。
“从身边情况来看,往年这个时候很多学生就业去向已定,但今年形势并不乐观,必须高度关注新常态下的就业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方精云说。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表示,中国经济正逐步从制造业主导向服务业为主转型,相比以前能吸纳更多就业。近年来中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平均每年约增加1个百分点以上,即便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一些,就业市场也会保持相当稳定。
他指出,当前我国经济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能够保持中高速的增长,总体处于合理区间。虽然增速比过去略有下降,但GDP总量依然大,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所能实现的增量变大,带动就业的数量也就更多。同时,去年以来,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企业准入门槛的降低,调动了全社会创业兴业的热情。
方精云委员表示,“新常态”下,要进一步完善职工培训体系,为下岗职工的转岗就业提供帮助,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同时,办学者、上学者和政策制定者也要打破“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加快破解就业结构性失衡的难题。
(新华社北京3月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