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

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 千万别低估了中国经济

2018-12-26 01:19:42

来源:新京报

  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千万别低估了中国经济

  远观经济

  现在很多机构和专家对中国经济的判断过于悲观了,而这种悲观的看法从过去的历史看绝大多数是错误的。

  错误预期

  很多人对中国经济的判断过于悲观了

  2018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谈及中国经济“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同时,特别指出,“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这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重大机遇。”

  “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变局”这个论断,在学者和民间虽然讨论已久,但在中央文件层面,还是第一次。这个论断,对于如何研判当下的中国经济,对于如何研判中国战略机遇期的新内涵,以及下一个30年中国经济的大趋势,都具有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2018年中国经济在面临极其复杂严峻的形势下,外界关于中国经济未来的看法趋于悲观。特别是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大背景下,国内外的机构大多调低了对2019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

  比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一期的《世界经济展望》将2019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从6.4%下调到6.2%,世界银行对2019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也是6.2%。国内机构,包括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科院等普遍认为2019年中国经济增速将低于6.5%。

  这些观点的对错暂且不论,但这种普遍的情绪,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大家对中国经济未来的预期,并进而影响企业家的选择和决策。今年我到很多地方调研,普遍的感受是,机构和专家们对中国经济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影响了企业家的预期和情绪的。

  但是,我一直认为,这种基于短期的数据和指标对中国经济的判断,大多与中国经济的长期趋势不符。很多机构和专家在对中国经济的判断上,容易受短期指标的影响,而不能从长周期的角度对中国经济做出正确的判断。

  不客气地讲,现在很多机构和专家对中国经济的判断过于悲观了,而这种悲观的看法从过去的历史看绝大多数是错误的。

  打造奇迹

  低估中国经济是过去人们犯的大错误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人们犯的最大的错误不是高估了中国经济,而是严重低估了中国经济。从1978年到2017年,中国经济总量从3600多亿元人民币到超过82万亿,简单计算增加了227倍。按不变价格增长了33.5倍,年均增长9.5%,平均每8年翻一番,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1978年,中国的经济总量排全球第十;到1995年,超过了加拿大等国,排名第七位;2000年,超过意大利,成为第六;2005年,超过英国和法国,成为全球第四;2008年又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三;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现在,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比重超过了15%,每年的经济增量相当于一个澳大利亚的经济总量。中国是全球第一贸易大国,进出口总量超过了4万亿美元。

  这种成就,放到人类历史的经济发展长河中也是奇迹。在1978年改革启动之时,没有一个人想到,中国能有今天。可以说,过去半个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事件就是中国在改革开放政策下的奇迹般崛起,而且这种崛起并非因为大家一致看好的“共识”,而是在很多人不看好的情况下。

  特别需要提及的是,过去4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改革开放走到今天为止,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中国这么一个超过10亿人口的大国,一个改革开放启动时贫困人口超过90%的穷国,一个私人企业数量为零的国家,如何启动经济发展之路,没有任何现成的模板和学习榜样。

  危中有机

  中国在经济挑战中总是化危为机

  从过去40年中国经济经历的困难和挑战看,大的挑战至少有四次:第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墨西哥金融危机。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一次经历国际金融危机;第二次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这次危机的爆发,让中国发现危机就在家门口;第三次是10年前的全球金融危机。这次危机江爆发后,我们发现自己也卷入危机中;第四次就是本次中美贸易摩擦。

  现在很多专家对于当下中国面临的挑战,总是夸大其词。但是,从过去40年的历史看,至少在前三次重大挑战中,中国经济并未被打垮。而是在经历短暂调整后,实现了新的大幅度的跨越,这是历史事实。

  墨西哥金融危机爆发不久,小平同志“南巡”,中国正式确立了市场经济的路线,改革开放迎来了里程碑式的发展;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成功化危为机,国企改革取得重大突破;10年前的全球危机,中国经济无论在规模,还是对全球经济的贡献而言,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是有目共睹的铁的事实。

  而本次中美贸易摩擦,就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而言,与过去三次大的挑战比,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其实是最小的。但是,大家在心理层面为什么预期悲观,一方面是很多专家并未站在历史的大周期去看待这次挑战,从而夸大了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另一方面,全球的政治经济的确在经历一个百年未有之变局,这种变局带给中国经济的,既有历史性的机遇,也有重大的挑战。我们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

  全球变局

  中国经济下行,问题更多在自身

  “全球百年未有之变局”究竟指什么?

  在我看来,过去半个世纪全球政治经济的最重大变局就是中国的崛起。改革开放使得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同时,全球政治经济的版图因此改变。亚洲在全球经济中的总量超过了美国和欧盟,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市场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极,从而使得全球政治经济的规则、关于人类未来的思考,以及全球化进程都在重新定义。

  伴随这种变化的,则是大国之间政经关系的重构引发的全球范围内的情绪和冲突,这是必然的。面对新兴大国的崛起,面对更多的国家要求参与全球治理规则的制定,中国在未来的全球秩序中究竟如何发挥作用,以及发挥什么作用,对相关国家势必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同时,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中国在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这给中国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这也意味着,中国战略机遇期的内涵也因此发生着重大的变化,我们必须有深刻的认识和全面的分析。

  比如,就当下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而言,今年很多机构把其归结为中美贸易摩擦。但事实上,就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和主要指标而言,中国经济今年下行的压力主要来自中国经济自身。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这些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既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既有周期性的也有结构性的。要增强忧患意识,抓住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如果将今年中国经济的下行主要归结于中美贸易摩擦,很显然是对中国经济目前的基本面认识不清,属于严重的误判。

  引擎转换

  周期转换为中国经济带来更大机遇

  站在百年未有之变局的角度看当下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既有全球化周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逆转这种外部因素,也有中国经济处在转型升级、速度换挡以及动能转换的关键时刻,是各种长短周期叠加的结果。

  中国经济最关键的问题绝不是经济速度的下滑,而是在速度下滑背后,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引擎“转换”,这是关键的关键。

  就中国目前面临的产业周期、技术周期、人口周期以及金融新周期而言,中国经济过去的老路已难以为继,必须下决心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必须下决心实现创新驱动,完成制造业的升级。显然,这需要一个既痛苦,又漫长的周期。

  可以说,中国经济正经历一个“发展的三峡”,各种新的挑战相继出现。三峡湾多水急,但如果坚持走下去,走出三峡,后面就一定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大好局面。

  就此而言,中国经济当下面临的各种周期的转换绝非仅是挑战,而是新的更大的机遇。若看不到这一点,就易对中国经济得出悲观的结论和预期。

  就此而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要善于化危为机、转危为安,紧扣重要战略机遇新内涵,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化改革开放”等这些基于长周期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

  短期稳定经济,我们有经验,也有办法。但当下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仍是长期问题和改革问题,需要通过更强有力的改革信号扭转对中国经济长期悲观的预期。

  “逆周期”政策是必要的,但逆周期政策的目的绝不是仅仅为了短期稳定,而是为下一步中国经济闯过“发展三峡”创造稳定的环境;供给侧改革也不是主要看指标看数据,而是要为中国经济增长引擎的转换构筑一个体制机制的框架;“六稳”也不是为短期的“稳”而“稳”,而是为顺应百年未有之变局,为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更有利的环境。

  长期向好

  慢下来,才能在下一个周期快起来

  中央一再强调“我国发展拥有足够的韧性、巨大的潜力,经济长期向好的态势不会改变”,我对此判断完全同意。

  过去40年,中国经济已经积累了向高质量发展的诸多有利条件,中国形成了全球最全的产业门类,形成了最适宜制造业发展的生态;中国的城镇化远远没有完成,下一个30年,近5亿多农民进入城市成为市民将是推动经济发展巨大的红利;麦肯锡预测,到2025年,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将达到8亿人口,将形成全球最大的消费群体,8亿人带来的产业需求是惊人的;中国也已经具备向创新型国家转变的技术和产业基础,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领域的投资需求仍然处于饥渴状态。站在历史长河,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对中国经济悲观。

  关键的是,一定要顺应百年变局,真诚推动改革,为中国下一个30年构建良好的公共治理和制度架构,稳定包括企业家在内的民众的预期。从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看,经济增速在这个阶段慢下来并非坏事,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摁一下暂停键,放慢速度,其实为中国下一步的发展提供反思和思索的时间。

  正如美国著名的专栏作家弗里德曼所言:“对中国这样一个在21世纪发展如此迅速的国家而言,每隔一段时间就暂停片刻非常重要。这样不但不会让她落后,反而能确保她为自己所取得的每一个进步都打造一个坚实的基础。”

  有时候,我们需要慢下来检查一下我们的跑道和方向,才能在下一个周期更好地加速,才能在下一个周期真正地快起来。

  □马光远(经济学者)

  • 相关阅读
  • 禁令之下交易仍活跃 “呼死你”软件成打不死的小强?

      禁令之下交易仍很活跃!“呼死你”软件为何成“打不死的小强”?  新华社北京12月26日电题:禁令之下交易仍很活跃!“呼死你”软件为何成“打不死的小强”?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吴剑锋、唐弢  通过恶...

    时间:12-26
  • 报告称80、90后理财看重“稳健增值” 关注养老问题

      机构报告称  80、90后理财看重“稳健增值”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倪明)腾讯理财通和腾讯金融科技智库25日联合发布《8090后理财报告》显示,2018年近九成80、90后在理财中实现盈利,养老意识也逐渐增强。 ...

    时间:12-26
  • 四川德阳市代市长何礼:26条“干货”政策力促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中新网德阳12月26日电 (刘婷)“德阳的民营企业现在面临着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这‘三座大山’。”中共德阳市委副书记、代市长何礼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毫不避讳地说,近年来德阳民营企业在发展过...

    时间:12-26
  • 让抗癌药原料零关税利好惠及民众

      让抗癌药原料零关税利好惠及民众  【光明时评】  据媒体报道,来自财政部的消息,临近年底,国务院再度抛出降税大礼包,涉及降税的商品超过700项。值得关注的是,抗癌药原料氟他胺、比卡鲁胺、多西他赛、紫...

    时间:12-26
  • 上周食用农产品价格略有上涨 生产资料价格延续跌势

      中新网12月26日电 据商务部网站消息,商务部监测显示,上周(12月17日至23日)全国食用农产品市场价格比前一周上涨0.2%,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比前一周下降0.5%。 资料图:一名消费者在选购农产品。中新社记者 于...

    时间:12-26
  • 城中村变身“会客厅”

      甘肃临夏打造文旅景区   城中村变身“会客厅”    本报记者 陈发明 通讯员 马 龙 刘刚林   近日,一场大雪让八坊十三巷披上银装。   马 孝摄   5年前的八坊十三巷,是甘肃临夏市出了名的“城中村”...

    时间:12-26
  • 医疗资源能否下沉社区

      破解医养结合难题的关键——   医疗资源能否下沉社区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仇莉娜 袁 勇   图为在北京双井恭和苑的老人房间内,医生上门帮老人做健康监测。   本报记者 仇莉娜摄   随着我国...

    时间:12-26
  • 跟上数字社会的步伐

      跟上数字社会的步伐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韩秉志   北京市丰台区东高地街道的志愿者在教梅源社区的老人使用智能手机。 新华社记者 李 欣摄   随着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建设概念如火如荼,出行打车...

    时间:12-26
  • 环保产业要加快专业化技术化

      加快技术、产品、服务升级   环保产业要加快专业化技术化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杜 铭   12月22日,工作人员在拆卸汽艇上搭载的设备。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主持的“陆地边界层大气污染垂直...

    时间:12-26
  • 颠覆传统模式 破解安全隐患

      颠覆传统模式 破解安全隐患    电动单车有望进入无线充电时代 本报记者 董碧娟  我国是全球电动自行车生产及销售第一大国,目前电动自行车全社会保有量约2亿辆,年产量3000多万辆。然而,近年来电动单车火灾...

    时间:12-26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