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

中科院“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提出“三端发力”体系

2021-05-30 18:18:42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5月30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院士丁仲礼30日下午在北京举行的中科院学部第七届学术年会上作专题报告,公布中科院“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进展提出,“碳中和”看似很复杂,但概括起来就是能源供应端、能源消费端、人为固碳端“三端发力”体系,“碳中和”过程将会是经济社会的大转型,以及一场涉及广泛领域的大变革。

  丁仲礼在《中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专题报告中介绍,“三端发力”体系第一端是能源供应端,尽可能用非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发电、制氢,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或能源供应系统”;第二端是能源消费端,力争在居民生活、交通、工业、农业、建筑等绝大多数领域中,实现电力、氢能、地热、太阳能等非碳能源对化石能源消费的替代;第三端是人为固碳端,通过生态建设、土壤固碳、碳捕集封存等组合工程去除不得不排放的二氧化碳。简言之,就是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实现“减碳、固碳”,逐步达到“碳中和”。

  基于“碳中和”国家战略目标和中科院碳专项已有成果,丁仲礼还对“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提出五方面观点:

  一是“碳中和”过程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其过程将会是经济社会的大转型,也是一场涉及广泛领域的大变革。“技术为王”将在此进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即谁在技术上走在前面,谁将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中国需积极研究与谋划、系统布局、特殊支持,力争以技术上的先进性获得产业上的主导权,使之成为民族复兴的重要推动力。

  二是这轮“大转型”需要在能源结构、能源消费、人为固碳“三端发力”,所需资金将会是天文数字,决不可能依靠政府财政补贴得以满足,必须坚持市场导向,鼓励竞争,稳步推进。政府的财政资金应主要投入在技术研发、产业示范上,力争使中国技术和产业的迭代进步快于他国。在此过程中,特别要防止能源价格明显上涨,影响居民生活和产品出口。

  三是中科院学部咨询项目只能先给出一个框架性建议,以供科技界讨论、修正、完善。期望汇聚众智后,学部的建议对中国如何推动此“大转型”,如何在未来国家创新体系中形成布局完善、责任明确的研发体系等重大问题,有实质性的指导意义。项目组认为,中国学术界应该秉持开放的态度,广泛参与,发挥出想象力和创造力;国家有关部门在确定路线图的问题上可考虑先经历一段“百家争鸣”时期,不要急于“收口”。

  四是“大转型”中,行业的协调共进极其重要。“减碳、固碳”“电力替代”“氢能替代”均需要增加企业的额外成本,如果某一行业不同企业间不能协调共进,势必会使“不作为企业”节约了成本,从而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因此,分行业设计“碳中和”路线图及有效的激励/约束制度需尽早提上日程。

  五是评价国家、区域、行业、企业甚至家庭的碳中和程度,需从收、支两端计量。从能源消费角度论,“支”(即排放)相对容易计量;“收”(即固碳)由于类型多样,过程复杂,很难精确计量,尤其是“人为努力”下的固碳增量不易确定。因此,国家应尽早建立系统的监测、计算、报告、检核的标准体系,以期针对中国的碳收支状况,保证掌握话语权。

  专题报告中,丁仲礼还建议对未来排放权的分配、碳排放的报告核查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他认为,科技支撑方面,还有很多基础性的科学问题比如二氧化碳对增温的敏感性等需要深入研究。在“碳中和”问题上,科技界依然任重而道远。

  据了解,针对“碳中和”问题中的科技需求,中科院学部设立重大咨询项目“中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目标是设计初步路线图,可供研讨、修订、完善,同时在如何落实“路线图”上,提出操作层面的建议。该项目按照排放端、固碳端、政策端三方面进行组织,围绕未来能源消费总量预测、非碳能源占比阶段性提高途径、不可替代化石能源预测、非碳能源技术研发迭代需求、陆地生态系统固碳现状测算、陆地生态系统未来固碳潜力分析、碳捕集利用封存技术评估、青藏高原率先达标示范区建议、政策技术分析研究设立9个专题进行研究。

  “碳中和”是指人为排放量(化石燃料利用和土地利用)被人为作用(木材蓄积量、土壤有机碳、工程封存等)和自然过程(海洋吸收、侵蚀-沉积过程的碳埋藏、碱性土壤的固碳等)所吸收,即净零排放。2019年,全球碳排放量为401亿吨二氧化碳,其中86%源自化石燃料利用,14%由土地利用变化产生。这些排放量最终被陆地碳汇吸收31%,被海洋碳汇吸收23%,剩余的46%滞留于大气中。“碳中和”就是要想办法把原本将会滞留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下来或吸收掉。

  当前,世界各国碳排放处于不同阶段,大体可分为四个类型:英国、法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排放在上世纪70-80年代就已经实现达峰,目前正处于达峰后的下降阶段;中国还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及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的阶段,排放量逐步进入“平台期”;印度等新兴国家排放量还在上升;还有大量的发展中国家和农业国,伴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排放尚未“启动”。

  欧盟部分成员国率先承诺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中国也于2020年9月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雄心勃勃但又极其艰难的战略目标,中国追求2060年达到“碳中和”,其难度远大于发达国家。(完)

  • 相关阅读
  • 兰州高新区助力国防科技:微米间“延寿”军工装备

      中新网兰州5月31日电 (张婧)在我国军工领域,一种用于各类航天、船舶、兵器等装备零部件的固体润滑技术,依托中科院兰州化物所的科研平台,生产出几十种干膜润滑剂产品。该领域研究员王宏刚说,依据运动零部件对...

    时间:05-31
  • 报告:5月份中国新房找房热度环比微跌0.9% 重庆热度居首

      中新社北京5月31日电 (记者 庞无忌)58同城、安居客31日发布的《5月国民安居指数报告》显示,5月份,中国新房找房热度有小幅波动,但总体基本保持平稳,全国找房热度环比微跌0.9%。  当月,一线城市新房找房热度...

    时间:05-31
  • 2020年国企混改项目通过产权市场引入社会资本超1970亿元

      新华社北京5月31日电(记者王希)中国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机构协会(中国产权协会)日前发布数据,2020年我国国有企业混改项目通过产权交易资本市场引入社会资本共计1971.2亿元,相比2019年增长13.4%。  作为我国多层...

    时间:05-31
  • 超2800股飘红!A股5月收官,创业板指月涨幅7%

      中新经纬客户端5月31日电 31日两市开盘之后震荡分化,创业板指震荡拉升,盘中涨超2%创近期新高,而沪指围绕开盘价附近窄幅震荡。热点方面,碳中和概念继续活跃,军工板块走强,白酒、券商概念也出现显著回暖。 ...

    时间:05-31
  • 世界在建规模最大!白鹤滩水电站大坝全线浇筑到顶

      中新网成都5月31日电 (杜成)31日12时7分,随着最后一仓混凝土浇筑完成,经过近50个月的紧张建设,世界在建规模最大、施工难度最大的巨型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大坝成功实现全线浇筑到顶,预计首批机组今年7月前...

    时间:05-31
  • 养老服务留不住年轻人?产业升级或带来美好前景

      应对老龄化社会,养老规划师等新职业的人才缺口预计达60万   养老服务留不住年轻人?产业升级或带来美好前景  ■本报记者 储舒婷  “现在是机构等人,而不是人找机构。”日前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举行的《养...

    时间:05-31
  • 重庆市启动科研人员“减负行动2.0”

      中新网重庆5月31日电 (记者 钟旖)记者31日从重庆市科技局获悉,为进一步解决广大科研人员反映的表格多、报销繁、检查多等突出问题,充分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在前期开展系列减负放权的工作基础上,重庆市已启动减轻...

    时间:05-31
  • 白鹤滩水电站大坝全线浇筑到顶 首批机组7月前投产

      世界在建规模最大的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大坝于2017年4月开始浇筑,经过近50个月的建设,实现全线浇筑到顶,为2021年7月前首批机组投产发电奠定了坚实基础。白鹤滩水电站最大坝高289米,坝身布置有6个导流底孔...

    时间:05-31
  • 蓝皮书:辽宁具备高质量发展有利条件 风险和挑战仍较大

      中新网沈阳5月31日电 (沈殿成)近日,辽宁社会科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辽宁蓝皮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21)》。蓝皮书指出,辽宁具备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条件,但风险和挑战仍较大。  蓝皮书指...

    时间:05-31
  • 北上南下 福建“高速”对接长三角珠三角

      (沿着高速看中国)北上南下 福建“高速”对接长三角珠三角  中新网泉州5月31日电(记者 闫旭)距离沈海高速晋江出口2公里处,泉州传化公路港一派繁忙景象。  电子屏幕上,各种货源、车源信息数据实时滚动;货...

    时间:05-31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