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湖州9月15日电(施紫楠 姚思思)“这款围巾图案新颖,材质丝滑,我要订10万条。”近日,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新安镇舍东村,翻译员帮助村民陈海平一句句翻译德国客商的话。
从进村到出村,短短1个小时时间,一笔价值百万元(人民币,下同)的订单就谈成了。这样的场面,几乎每天都在舍东村上演。
陈海平的工作室位于舍东村村口的新安围巾电商产业园,柜台上陈列着各式围巾,柜台内的几台电脑前,工作人员正在网上接待客户。再往里走,是一间简易直播间。这间仅50平方米的工作室,为陈海平创造了不菲的利润。
俯瞰浙江新安围巾市场 谢伟勇 摄2019年,他创立的“汝兰坊”围巾销售额达500万元;2020年虽受疫情影响,销售额也有200多万元。
舍东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晓峰介绍,新安围巾电商产业园共有8幢大型建筑,像陈海平这样的围巾“电商客”有上百个。每天,一辆辆货车将“舍东制造”的围巾从这里拉出,运往世界各地。
年轻人网上卖围巾,货源来自哪里?
“我们村里没有闲人。”陈晓峰笑着说,村里人人都会做围巾,从原材料到产品设计,再到加工、销售,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1994年,舍东村便鼓励农民转型当个体工商户,一些村民筹钱买了村里第一台织布机,将蚕丝织成绸缎卖到杭州丝绸市场,掘到了“第一桶金”;2001年,村民们又把目光瞄准义乌的围巾市场。
“之前织布的机器,现在可以用来织围巾。”陈晓峰说,随着围巾订单日渐增多,村民们家里的织布机纷纷转动起来,原本养蚕的房子腾空后,又添置了新机器投入生产,一间农房就是一座小型围巾加工厂。
如今在舍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从事围巾加工业,这里也因此被誉为中国“围巾村”。数据显示,该村从事围巾产业的村民近2000人,共有织布机1000余台,围巾年产值近10亿元。
围巾产业也带动了当地发展,眼下,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老人老有所养,年轻人回村创业反哺农村,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据统计,2020年,舍东村村集体经济收入178.58万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03.35万元。
“围巾产业的茁壮成长,给村里引来了‘资金活水’。”陈晓峰介绍,目前该村正在进行中心村集聚,并积极打造未来小区。村里的三产物业用房项目和工业厂房项目正如火如荼建设中,届时将为村集体带来更多收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