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

双季稻每亩产量连续两年超攻关目标 意味着什么?

2021-10-24 05:50:18

来源:经济日报

  双季稻每亩产量连续两年超攻关目标——

  突破亩产天花板意味着什么

  本报记者 刘 麟 谢 瑶

  10月17日,位于湖南省衡南县向阳桥街道清竹村梓木冲的第三代杂交水稻新组合试验示范基地,迎来了晚稻测产。中午时分,在一片刚收割的稻田里,验收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宣布:“衡南县示范地晚稻测产结果——平均亩产936.1公斤。”936.1公斤,加上7月份在这丘田测产的早稻平均亩产667.8公斤,杂交水稻双季稻周年亩产达1603.9公斤,再一次刷新纪录。

  水稻亩产纪录是如何突破的?有何重大意义?记者进行了采访。

  怎么做到的

  “去年底,袁隆平院士就对今年超高产攻关工作作了部署,要在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湖南等双季稻区实施‘双季稻亩产1500公斤攻关研究与示范’项目,也被称为‘三千斤工程’项目。今天就是来检测这一攻关项目成绩的。”10月17日,在测产验收现场,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栽培室主任李建武说。

  所谓“三千斤工程”,是双季稻区实施“早稻+晚稻”组合周年亩产总产量达1500公斤的目标。采用的攻关品种,根据南方稻区不同生态区域条件,主要采用超级杂交早稻,以及通过籼粳亚种间优势利用培育出的超优千号、第三代杂交水稻“叁优一号”等产量潜力有重大突破的水稻组合。衡南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蔡卫军介绍,今年衡南县示范基地的种植品种,早稻种植的是第二代杂交水稻,晚稻种植的是第三代杂交水稻“叁优一号”。

  李建武托起一把金灿灿的穗子介绍说,今年测产,该示范基地周年亩产突破了1600公斤,第三代杂交稻晚稻组合“叁优一号”功不可没。

  半个多世纪来,历经三系法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研发成功并大面积推广后,如何在前两代杂交水稻的基础上扬长避短,获得更加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新品种,第三代杂交水稻承担起探索重任。

  “叁优一号”为第三代杂交稻。它集合了前面两代杂交稻的优点,规避了前两代杂交稻的缺点。除制种和繁殖简便,相较前两代杂交水稻对肥料和水的需求而言,第三代杂交稻更“低调”,更有利于产业化,即从试验田走向寻常农民家。袁隆平把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看作是突破亩产“天花板”的关键,高度评价其为“未来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一条理想途径”。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第三代杂交水稻项目主持人李新奇介绍,高产、抗病、抗寒、抗倒等特点是第三代杂交水稻相比前两代普遍具备的优势。同时,“叁优一号”前期秧龄弹性大,无效分蘖少,成穗率达85%以上,可让更多的阳光雨露和养分集中在有效分蘖上。

  “生长前期浪费少,基础打得牢,这是其中一个高产的机理。另外,该品种抽穗到成熟可以维持灌浆50天至60天,充足的生长时间使它的穗子长得更沉甸更结实,长到后期稻秆仍然有劲,抗倒力强。”李新奇说。

  “测产结果充分验证了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与品种的稳定性。”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党委书记、研究员张德咏表示,第三代杂交水稻标志着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实现了新突破,向高产优质品种培育迈出了坚实步伐。

  难度有多大

  水稻要高产,要有“四良”:第一个是良种,品种要好;第二个是良法,栽培方法要好;第三个是良田,基础要好;第四个是良态,气候要好。李建武表示,“叁优一号”是良种,良法、良田、良态则是良种高产的保障。

  蔡卫军介绍,梓木冲试验示范基地面积30.5亩,大小丘块13个,东高西低,田大小不一呈梯形排列,土壤肥力中等,属于黏质土,紧邻的两口山塘可以确保生产灌溉水源充足,陇田两边是土坯沟渠,排灌方便。据了解,该示范基地海拔高度78米,从2019年起承担了袁隆平院士团队研发的第三代杂交水稻新组合超高产攻关试验示范任务。

  “今年插秧时,保证了前期的基本苗数,使后期的有效穗有所增加;施肥时,在中期适时适量地施用了穗肥,助力大穗形成。”李建武说,今年在肥水管理上继续进行了改进,效果不错。当然,今年从9月初抽穗到10月5日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湖南保持着晴好的天气条件,也有利于水稻的灌浆和结实。

  据介绍,衡南县农业农村局组织了一支责任心强、业务精湛的工作专班,针对“叁优一号”制定了栽培技术规程,对关键技术集成组装、配套创新,做到适时播种、精心育秧、适龄移栽、合理密植、合理施肥和绿色防控等,把专家在试验田种出来的产量最大程度地搬到农民的生产田里。

  清竹村农户陈太佳告诉记者,尽管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给了他一份技术方案,但施肥打药、田间管理都是他自己组织人员实施。“试验田的用肥量比我们平时种田多不了太多,而且肥料都是我去镇上的农资店买的。”陈太佳说,自己的种田水平在全村顶多算中等偏上。

  李建武介绍,第三代杂交水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充分发挥了杂交优势,其本身旺盛的生命力能够为农民节省成本和精力。

  有何重要意义

  杂交水稻双季亩产再创新纪录,不仅是水稻育种上的重大突破,也标志着我国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继续领跑世界。

  “保障粮食安全一靠提高单产,二靠扩大面积。”袁隆平院士团队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基于此,该团队在去年底部署了双季稻周年亩产1500公斤目标攻关示范。“双季稻亩产1500公斤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可以多养活5个人!”去年11月2日,袁隆平了解到当年的测产结果后,激动地说。

  实际上,此前杂交水稻一季亩产量早就突破了1000公斤,种两季不就超过2000公斤了吗?为何还要攻关双季亩产1500公斤?

  “首先,目前亩产突破1000公斤的品种都是一季稻,也叫中稻。从我国水稻产区的普遍实际和栽培模式来说,同一块耕地,种了一季稻就无法再种双季稻。”李新奇介绍,分开比,中稻产量一般都比早稻和晚稻高,但合在一起比,中稻产量又高不过早稻加晚稻之和。

  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全球粮食供应陷入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高度重视扩大双季稻种植面积。“过去我们常说‘吨粮田’,指的是双季亩产达到1吨,这个早就在农村的生产田里实现了,但1.5吨还从未实现过,因此这次测产结果对于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李新奇说。

  亩产突破1500公斤后,下一步目标是多少?袁隆平曾表示,目标就是一季稻亩产达1200公斤、双季稻亩产达2000公斤,实现国家“禾下乘凉梦”。这是下一步的目标,也是新的考题。

  按农业农村部有关规定,在同一个生态区,必须连续两年达到目标产量才叫攻关成功。去年,衡南示范基地双季稻周年亩产达1530.76公斤,今年,在同一基地,早稻增产近50公斤,晚稻增产20余公斤,使得周年亩产创造了新纪录。

  “‘叁优一号’去年遭遇多年未有的长期低温天气,今年又经历了持续高温天气,在这样一高一低的极端天气条件下,仍然刷新了亩产纪录,说明该水稻的适应性很好。”李建武表示,接下来希望通过推广和总结成功经验,让广大农民朋友增产增收。

  本报记者 刘 麟 谢 瑶

本报记者 刘 麟 谢 瑶

  • 相关阅读
  • 海南首批精准发布3.6万个自贸港急需紧缺人才岗位

      中新社海口10月24日电 (记者 张茜翼)2021年海南自由贸易港招才引智活动启动仪式24日在海口举行。活动围绕海南自贸港主导产业、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园区需求,首批精准发布3.6万个急需紧缺人才岗位。  据介绍,此...

    时间:10-24
  • 尚福林:一些所谓“金融创新”违背行业基本原则 追求短期暴利

      中新社上海10月24日电 (记者 王恩博)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尚福林24日在上海直言,一些所谓“金融创新”违背金融业基本原则,追求短期暴利。他强调,金融与数字经济健康融合发展离不开对金融科技的有效监管。 ...

    时间:10-24
  • 广西签约逾900亿元文旅项目 促推国际滨海旅游胜地建设

      中新社北海10月24日电 (记者 杨强)2021年广西(北海)文化旅游推介会暨重大项目签约仪式24日举行,会上广西签订北海国际邮轮母港服务业集聚区等33个重大文旅合作项目,投资总金额超930亿元(人民币,下同)。  该签...

    时间:10-24
  • 探访首钢园,体验北京冬奥会5G创新应用

      中新社北京10月24日电 题:探访首钢园,体验北京冬奥会5G创新应用  中新社记者 刘育英  云转播、5G背包、数字人民币、无人驾驶......记者近日走进北京首钢园,体验冬奥场景中的5G应用。  首钢园是5G示范区...

    时间:10-24
  • 国家发改委:派出调查组开展煤炭价格成本专项调查

      中新网10月24日电 据国家发改委微信公众号消息,为进一步加强煤炭期现货市场联动监管,尽快让过高煤炭价格降到合理水平,让煤炭市场回归理性,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在组织地方对煤炭生产流通企业进行成本调查...

    时间:10-24
  • 从“上马”到“上艇” 上海打造城市软实力“新名片”

      中新网上海10月24日电 (周卓傲)为期两天的2021上海赛艇公开赛(简称:上艇)24日落下帷幕,这场填补上海水上赛事空白的比赛,不仅是一项赛艇比赛,同时也是一次近距离感受上海城市新貌的好机会。  和上海国际马拉...

    时间:10-24
  • 多年生稻“云大107”在云南红河流域梯田“一种多收”获成功

      中新网昆明10月24日电 (记者 韩帅南)金秋时节,云南省元江县南洒村梯田种植的300亩多年生稻“云大107”一片金黄。记者24日从云南大学获悉,近日,农业农村部水稻专家组对多年生稻“云大107”示范区进行了田间测产...

    时间:10-24
  • 西部果业协同创新联盟成立 促西部果业高质量发展

      中新网西安10月24日电 (杨英琦)记者24日从杨凌农高会筹委会举办的新闻发布会获悉,第28届杨凌农高会首次以“会中会”的形式,推出了首届中国西部国际果业博览会。博览会期间,成立了西部果业协同创新联盟,并发布...

    时间:10-24
  • 金融如何助力制造业高速发展?周延礼给出多项建议

      中新网北京10月24日电 (杨诗涵)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周延礼24日通过线上方式参与“2021全球财富管理论坛”时表示,疫情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导致制造业恢复偏慢,在当前困难局势下有效的政府调控比市场更重要...

    时间:10-24
  • 李东荣:财富管理行业应做到“卖者尽责”基础上的“买者自负”

      中新网北京10月24日电 (杨诗涵)“2021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3至24日在京举行,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出席论坛时表示,财富管理供需两侧应该共同发力,做到“卖者尽责”基础上的“买者自负”,营造更加诚信健...

    时间:10-24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