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

科技创新 赋能高质量发展

2021-11-23 05:17:49

来源:人民日报

  科技创新 赋能高质量发展(大数据观察·数说新跨越)

  日前,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顺利举办,重点展示了我国在基础前沿、战略高技术和民生科技等领域取得的一批重大成果。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1995年的348.69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2.44万亿元,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从1995年的75.17万人年增长到2020年的509.19万人年……一组组数据,展现了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超6%

  基础研究占研发投入比重

  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新跃升

  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几乎从零起步。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到改革开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从党的十八大后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我国科技实力伴随经济发展同步壮大,踏上了从科技大国迈向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

  “散裂中子源装置就像‘超级显微镜’,是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理想探针,是国际公认的与同步辐射光源优势互补的大型综合性研究平台。”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上,工作人员向公众详细讲解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我国散裂中子源自2018年对外开放以来,装置性能高效稳定,比原计划提前一年半达到100千瓦设计指标,进一步提升了原始创新能力。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支出从1998年的28.95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504亿元。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支持下,我国在量子科学、铁基超导、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等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十三五”期间,我国系统推进基础研究和重大技术攻关,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新跃升,基础研究占研发投入比重首次超过了6%;在铁基超导、干细胞、合成生物学等方面取得原创成果,高速铁路、基础软件研发等取得积极进展,涌现了“嫦娥五号”“奋斗者”号等一批国之重器。

  科技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将着力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支持新兴学科、冷门学科和薄弱学科的发展,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支持广大科研人员勇闯创新“无人区”。同时,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以新的科学、新的技术,助力催生新产业、新经济。

  突破27万家

  高新技术企业

  高质量发展澎湃新动能

  从1958年我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试制成功,到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再到如今北斗导航卫星全球组网,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加快应用,科技成果越来越快进入经济社会主战场,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供给质量,让更多“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智造”。近年来,重大专项引领重点产业跨越发展,移动通信、新药创制等领域取得重大成果。2020年,全国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7万家。

  区域创新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柱,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和依托。2020年,国家高新区生产总值达到13.6万亿元,以不到3‰的国土面积贡献了13.3%的全国GDP,培育集聚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0万家,占到全国的36.3%。

  今年1—8月份,国家高新区依靠创新驱动,呈现出较强的经济发展韧性,实现营业收入29.5万亿元,同比增长21.9%,创新创业活力持续强劲。

  科技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围绕支撑实体经济发展,大规模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依托国家自创区和高新区,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高技术企业,加快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

  213万项

  过去5年科技成果技术交易

  创新创业形成新生态

  在陕西柞水,小木耳成就大产业。当地在李玉院士、赵亚夫研究员等科技特派员的帮助下,建立了木耳技术研发中心、木耳大数据中心等创新平台,带动30个示范基地和300个专业合作社,实现木耳产业年产值近3亿元。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使我国科技创新队伍不断壮大。我国统筹提升科技人才队伍的规模与质量,研发人员总量不断增长,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从1995年的75.17万人年增长到2020年的509.19万人年。

  科技人才快速发展背后,也离不开深化重点领域科技体制改革,形成了创新创业新生态。加快实施科研人员减负行动,“破四唯”在重点领域全面展开,极大释放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过去5年,全国213万项科技成果实现技术交易,是“十二五”时期的1.52倍。

  科技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将围绕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以激发人才活力为重点,启动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创新生态。将加快构建符合科研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培养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揭榜挂帅”制度将是“十四五”科技计划项目改革的重中之重。

  数据来源:科技部、国家统计局

本报记者 刘诗瑶

  • 相关阅读
  • 山西晋城借“数”发展 谋划打通网络货运“大动脉”

      中新网晋城11月23日电 (杨佩佩)23日,在山西晋城首家网络货运平台正易通工贸有限公司,几台大型电脑屏幕上,实时更新货车运行数据,让工作人员能够随时了解车辆信息,及时指挥调度。  正易通工贸有限公司负责人...

    时间:11-23
  • 上海浦东新区、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启动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试点

      中新网上海11月23日电(李姝征 郁玫)23日,上海浦东新区、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启动以市场主体诚信为基础的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试点,强化改革系统集成,改革紧紧聚焦市场需求,再造“放”“管”“服”流程。  据...

    时间:11-23
  • 吉林钼深加工项目试生产 保障特种钢等领域材料供应

      中新网吉林11月23日电 (记者 石洪宇)记者23日从吉林省吉林市获悉,位于当地的中泽吉铁钼深加工项目一期生产线已经进入试生产阶段。该项目分为三期建设,建成达产后将成为中国最大的钼深加工全产业链基地。  吉...

    时间:11-23
  • 上海保障性租赁住房:不限户籍、不设收入线、租金年涨幅不超5%

      新华社上海11月23日电(记者郑钧天)上海将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本市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实施意见》,今年底将基本形成保障性租赁住房政策体系。  这是记者从23日举行的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  上海市...

    时间:11-23
  • 海南“十四五”规划构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金融服务中心

      中新社海口11月23日电 (记者 王子谦)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3日对外发布《海南省金融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简称《规划》),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立与高水平自贸港相适应的金融体系,着力构建面向印度洋、太平洋的...

    时间:11-23
  • “跨境理财通”开通首月 深圳业务规模超1亿元

      中新社深圳11月23日电 (朱族英)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23日发布消息称,自2021年10月19日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落地以来,深圳辖内20家银行完成了试点备案,内地与港澳投资者踊跃参与。开通首月...

    时间:11-23
  • 中国开展史上最大规模农业种质资源普查 濒临灭绝资源重获发现

      中新社北京11月23日电 (记者 陈溯)中国农业农村部23日对外表示,今年3月以来,中国启动了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业种质资源普查,目前普查取得阶段性进展,一些濒临灭绝的资源重获发现。  在当天召开的农业农...

    时间:11-23
  • 京津冀首趟直通芬兰中欧班列开行

      中新社石家庄11月23日电 (李晓伟 赵丹媚)23日11时,随着一声汽笛长鸣,京津冀首趟直通北欧芬兰的中欧班列驶出石家庄国际陆港,前往芬兰首都和最大港口城市赫尔辛基。  此次班列共搭载100个标准集装箱,货物主要...

    时间:11-23
  • 从经济协作区到协同发展区 福建加速迈向共同富裕

      (经济观察)从经济协作区到协同发展区 福建加速迈向共同富裕  中新社福州11月23日电 (记者 龙敏)从2020年中国GDP前50强城市的综合梳理可见,福建有泉州、福州、厦门、漳州四个城市入围,其中泉州、福州首次跻身...

    时间:11-23
  • 人均收入翻两番 青海化隆查甫乡马铃薯变身致富“金蛋蛋”

      中新网海东11月23日电 (王琳娜)“从2016年到2021年,5年时间里,我们乡的人均收入从3000元增长到了12000元。”22日上午,青海省化隆县查甫乡乡长仁青说。  从无到有 万余亩马铃薯年收入超过4000万元  查甫乡...

    时间:11-2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