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

郑长忠:“以人民为中心”是上海打造国际数字之都的题中之义

2022-01-08 14:48:33

来源:中国新闻网

  (数都上海)郑长忠:“以人民为中心”是上海打造国际数字之都的题中之义

  中新财经1月8日电 题:“以人民为中心”是上海打造国际数字之都的题中之义——专访复旦大学政党建设与国家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参事室国家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郑长忠

  作者 樊中华

  以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为目标,“十四五”开局,上海率先提出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并特别指出,要引导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数字城市,以数字化转型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

  建设国际数字之都,为何要将“人民”置于首位?

  “当一个城市从工业文明时代进入到数字文明的时代,其运行的逻辑机理与蕴含的价值内容就发生了新的变化,会形成新型的人类文明形态,”复旦大学政党建设与国家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参事室国家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郑长忠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指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正体现了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国城市在数字化转型中所引领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北新泾街道社区居民在进行健康自测,仪器通过健康云与市、区、街镇级医院打通数据,让居民健康管理更便捷 北新泾街道 供图

  以人民为中心是数字文明的内核

  郑长忠指出,“人民城市”是价值维度的考量,数字化转型则是技术维度的叙事,“二者在上海产生了交集,使新型文明形态的两个规定性要素在城市空间得以聚合。”

  这在疫情防控中表现得极为鲜明,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上海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了精准防控,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城市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让世界看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所呈现出的新特点。

  “如果坚持以资本为中心,罔顾‘人’的重要性,会为社会发展带来诸多‘后遗症’,这一点,此次疫情中在很多西方国家都体现得淋漓尽致,”郑长忠说,在数字化时代,技术会将资本主义逻辑的负面作用进一步放大,民众将被资本操控的技术所控制,人类文明的发展也将遭受更大伤害。

  “因此,在城市数字化转型中,是否强调以人民为中心非常重要,这是数字文明的内核,也是城市免遭技术控制,回归‘人类栖居之地’本质的要求,关乎人类的共同命运,”郑长忠指出,中国提出“人民城市”的理念,不仅是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数字文明的构建,也为数字时代的“地球村”带来新的发展逻辑,“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将以此作为内容而展开。”

  “人民城市与数字时代本是唇齿相依,”郑长忠解释称,“一则数字化客观上需要人民的参与,将人民城市建设推向深化;二则人民城市也为数字化转型指明了方向,确定了价值,使之惠及人民的深度和广度具有放大效应。”

北新泾街道社区内的智能法律服务舱,连通市、区、街法律服务资源,为居民提供远程法律事务咨询和公证办理 北新泾街道 供图

  “上海实践”具有标志性意义

  “以人民为中心”的数字化城市应具备哪些特征?

  郑长忠指出,“人民城市”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应当反对简单地以资本为中心、以技术为中心、以国家行政控制为中心的三种倾向。“人民城市应当最终体现为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劳动、资本、技术、社会、市场、国家等诸多力量,通过数字技术,使各种要素得到充分发展与应用,进而为人民服务,使人民的利益最大化。”

  郑长忠提醒,从工业化城市向数字化城市转型,特别要处理好其不同的技术体系与治理体系各自的转化衔接。

  “数字时代的技术体系与工业时代有很大区别,数字底座、枢纽、平台、场景共同构成了城市的四梁八柱,但这是建立在工业条件基础之上的、数字时代的新型工业文明,二者要在技术体系上进行有机融合,实现新发展。”郑长忠说。

  同样,数字技术为城市治理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随着技术体系的革新和迭代,包括政党、国家、社会、市场等主体运行与发展的具体内容发生了变化,导致制度、价值、组织等机制需依据数字技术特征进行重塑,”郑长忠说,“两个时代的技术与治理体系的转化衔接不是简单的串联,也不是对前者的否定,而是在新的逻辑基础上重塑而成的新事物。”

  正因如此,郑长忠认为,上海此番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提出了“整体性转变、全方位赋能、革命性重塑”,具有开启全球数字文明的标志性意义。“一则上海先行一步,进而带动了全国城市的数字化转型浪潮,二则‘上海方案’着眼整体性和重塑性,稳扎稳打,全面推进,成为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标杆。”

  郑长忠指出,上海推进数字化转型,一方面顶层设计,力度空前,“从市级到区县,层层推进,全面开启”,一年来相关举措不断,在城市数字中枢建设,数字平台和应用场景构建上都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另一方面,数字化场景的改造、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终端建设等也惠及了越来越多的市民,“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和人民城市建设在上海实现了同频共振。”

  在郑长忠看来,上海在城市数字化转型中天然负有引领之责。“任何文明的发展都是聚焦在一个点,产生质的飞跃后再对外扩散,上海汇聚了数字化转型的资源与条件,同时浦东新区承载着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重任,这使上海有条件首先在这一前沿命题上形成样本,做出示范。”

  而放眼全国,城市数字化转型已在多地推进,郑长忠指出,“‘十四五’期间,中国的城市数字化转型将由点及面,在全国范围内开花、结果。”(完)

  • 相关阅读
  • 中国首个冰箱食品保鲜产学研用联合研究实验室成立

      中新网佛山1月9日电 中国首个冰箱食品保鲜产学研用联合研究实验室“美的冰箱-华南理工先进保鲜技术联合实验室”近日在广东佛山成立。实验室将对冰箱食材保鲜技术、冰箱智能感知及信息技术等课题进行系统深入研究...

    时间:01-09
  • 2022稳增长宏观政策如何长短结合?

      文/沈明高  发于2022.1.10总第1028期《中国新闻周刊》  2022年很可能是后疫情时期的开始,也可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石油危机以来全球离滞胀最近的一年。今年的滞胀呈明显的“脱钩”特征,即“新兴市场滞、发...

    时间:01-09
  • RCEP区域企业如何从经济整合中抢抓红利

      (经济观察)RCEP区域企业如何从经济整合中抢抓红利  中新社南宁1月9日电 (黄令妍)《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新年伊始生效实施,随着这一覆盖亚太地区的巨大贸易圈建立,原材料、人才、资本、信息、技术...

    时间:01-09
  • 渤海油田取得新技术应用重要突破 我国近海勘探开发技术已达世界一流水平

      央视网消息:渤海湾盆地的地质构造就像一只盘子摔碎的样子,油藏分布零散复杂,再加上隔了一层海水,开发难度很高。为了克服各种自然条件的影响,顺利把石油采上来,渤海油田上使用了很多首创的“黑科技”。  ...

    时间:01-09
  • 空中俯瞰我国最大原油基地渤海油田 相当于2.6个北京市的面积

      央视网消息:2021年,渤海油田原油生产突破3000万吨,相当于我国原油年产量的七分之一。把这3000万吨开采出来,年均需要488口钻井同时作业,钻井总进尺112万米,相当于126.6个珠穆拉玛峰的高度。  如果把3000万...

    时间:01-09
  • 2021年渤海油田年产原油超3000万吨 我国海上油气勘探进入新纪元

      央视网消息:今天(1月9日),中国海油对外宣布,我国最大的海上油田——渤海油田原油产量超过3000万吨,建成全国第一大原油生产基地。  2021年,整个渤海油田的原油产量达到3013.2万吨,原油增长约占全国增量的...

    时间:01-09
  • 智慧停车便民惠民

      停车难是时下不少地方面临的问题。2021年以来,云南省曲靖市贴近市民关切,启动“智慧停车”建设工作,解决了城市长久以来“停车难、管理难”问题。  2021年初,曲靖市调研停车问题统计,中心城区汽车保有量达...

    时间:01-09
  • RCEP实施首周 广东多家企业出口货物享惠

      中新网广州1月9日电 (唐贵江 关悦)《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于1月1日在6个东盟成员国(文莱、柬埔寨、老挝、新加坡、泰国、越南)和中国、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等4个非东盟成员国之间生效。作为全球人...

    时间:01-09
  • 2021年突破4700万标准箱!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2年全球第一

      央广网上海1月8日消息(记者郭振丹)记者从浦东新区新闻办获悉,2021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700万标准箱,同比增长8%,连续12年位居全球第一。  集装箱吞吐量的增长,与跨境贸易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息息相关...

    时间:01-09
  • 2021年疆电外送电量1220亿千瓦时 满足1.5亿人口一年用电需求

      光明日报乌鲁木齐1月8日电(记者李慧、赵明昊)新疆省间外送电量结算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疆电外送电量122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超16%,送达北京、河南、安徽、广东等全国20个省市,规模再创新高。1220亿千瓦时电...

    时间:01-09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