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财经1月25日电 (记者 刘亮)在新国潮等新消费业态日益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国货应如何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长江商学院品牌论坛“长江大讲堂”25日举办线上特辑,多位与会人士对此展开探讨。
贝泰妮集团联合创始人董俊姿认为,新消费的“新”,在于零售业态的“新”,在于消费者人群的“新”。消费者知识结构的变化,使得他们在产品、品牌认知上,不再人云亦云,而是有自己的理解。对于一个新消费品牌来讲,关键在于,如何能快速地抓住年轻消费者的需求,找到正确的渠道,用“共同语言”进行沟通。
“在创业零到一的阶段,在资源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品牌要不断做到聚焦。把细分的点做透,去占领消费者心智,即所谓的大单品策略。通过大单品,把需要传递给消费者的品牌核心价值传递出去,再不断地叠加第二单品、第三单品等等,逐渐强化品牌核心价值。”董俊姿说。
妙可蓝多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CEO柴琇认为,要在产品品质、品类教育、品牌宣传上下功夫,把真正的实惠让给消费者。那些一味无底线做低价的企业,会影响企业的研发投入和产品品质,长期来看是损害消费者利益的。把握住新经济发展时代的脉搏,靠好产品和好内容才能带来好的品牌价值。
长江商学院市场营销学副教授李洋认为,新国潮的到来,国货品牌的崛起,与中国的崛起,以及民族自信心的提升是密不可分的。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新一代成长起来的消费者们对国货更加有信心,因此能够更加理性地比较国货与国外商品的差异。同时,借助国货多年以来在供应链、生产端的产能和研发方面的积累,国货在一些品类上确实产生了能够跟国际大品牌有力竞争的新产品。
李洋称,从营销方面来说,过去,品牌营销可能大多在讲一个创意、一种价值观、一种理念的传播。但新时代的品牌营销更加讲究数据的驱动、讲究消费者的洞察、讲究在获得客源后续的用户运营。总结起来就是:营销即运营,运营即营销。
“在碎片化时代,我们需要满足新一代消费者的需求。一方面是满足消费者对产品本身的需求,另一方面是赋予产品‘内容化’的需求。我们在哪里可以触达消费者、在什么场景可以触达消费者、通过什么的渠道可以触达消费者、用怎样有效的内容,讲述怎样的故事去跟目标人群产生互动、产生沟通,进而形成共同语言。这是在做新品牌过程中需要切实考虑的落地问题。”李洋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