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

2022开年田野观察丨花田新事:年宵花开看变迁

2022-01-31 21:53:51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1月31日电 题:花田新事:年宵花开看变迁

  新华社记者

  虎年春节热热闹闹地来了。

  数九寒冬中,东北大地银装素裹,而在辽宁省凌源市东五官村,一栋栋温室大棚里春意盎然,清香四溢。

  54岁的花农赵小权顾不上走亲访友,他的精力全在自家大棚那一簇簇盛开的百合花上。一万多株百合花含苞待放,青色花苞浮现出淡淡的紫红色,正是鲜亮的年味儿。

  为新年上市的花,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年宵花。

  中国是花卉生产大国,也是重要的花卉消费国。南北东西纵横数千公里,花色品种多姿多彩,600多万像赵小权这样的人以花为业。年宵花走俏万家之际,他们与花相伴的花事新曲正在上演。

  花田新变化:新奇花卉层出不穷

  在数十个百合花品种里,赵小权格外喜欢新种的“红运来”和“黑美人”。

  这两个品种不是传统的白色或粉色,白色花瓣里透着紫红色。他觉得,以前的百合是公主,这两种更像冷艳皇后,“实打实的大女主范”,一上市就成了抢手货。

  “根本不愁卖!”赵小权将花套入塑料包装袋,麻利地打捆。春节前夕是卖花旺季,大半个月来他每天都提前把花从地里采出来、修剪花枝、捆扎好,第二天凌晨推上三轮车去批发市场卖花。

  凌源作为一个县级市,有上万亩花田,号称“中国百合第一县”,一年四季都有鲜花上市。在这里,花农们依靠科技、创新品种,用勤劳的双手把日子过得像花儿一样。

  赵小权是当地第一批投身“鲜花经济”的花农之一。起初,他种花全靠摸索,种出来的鲜花品质参差不齐,收成则是“靠天收”,最让他头疼的是病虫害问题总是解决不了。所以,最初只敢种一些传统品种。

  2007年起,辽宁省农科院花卉科技特派团扎根凌源,引进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还推广配套了栽培技术。赵小权没少跟专家讨教,渐渐摸出了门道。

  去年凌源市面上还没有紫红色百合花,赵小权就从视频上看中了“红运来”和“黑美人”,试着种了4万多株。为控制大棚里的温度和湿度,他还买了暖风设备。

  “敢尝试新品种才能把花越种越好。”赵小权对这句话感受颇深。他打算再扩建几个大棚,尝试多种些新品种。

  北国花事好,南国春愈浓。

  在我国最大的花卉生产基地云南,花田里不但品种、花色日益多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也逐渐多了起来。不过,花色、品种多了,有时也是个“问题”。

  嵩明县种了15年花的高建文,前一阵子陷入“选择困难症”——他以前主要靠进口花卉种苗,近来想尝试“换换口味”了。

  几番考虑后,高建文把希望寄托在高山杜鹃“黛玉”上。“黛玉”是云南省农科院精心选育的新品种,花朵较大,色泽鲜艳,花期比国外品种长10天左右。

  这时候他家大棚里多数品种出货已经进入尾声,“黛玉”苗子长到十来厘米高了,正处于苗期管理关键期。趁天气好,高建文一早又来给“黛玉”拔草、浇水,“明年就可以上市了,肯定好卖”。

  高建文的转型背后,也是科技兴花的故事。

  由于发展进程相对较短、对知识产权重视不够,我国多数花卉种子、种苗一度依赖进口。不仅行业大部分利润垄断在国外企业手里,有的种苗进口也不稳定,优异种苗甚至很难引进。

  高建文换种苗的勇气,来自李绅崇。这位云南省农科院花卉研究所副所长,带领着他的科研团队,历经13年培育、无数次失败后,让“黛玉”“粉精灵”等6个新品种“破土而出”,打破了国外品种长期垄断的局面。

  花市新变化:疫情遮不住花香

  春节是鲜花销售旺季。在新冠肺炎疫情下,人们也喜欢用生机勃勃的鲜花装点年节。城市中的花店里,就摆满了花农们精心种出来的鲜花。从春节到元宵节,花农们很难歇息,他们说这是“幸福的忙碌”。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市上城区花卉市场,年宵花销售持续火爆,不少人询价买花。市民刘洋往年常买蝴蝶兰,今年格外青睐银柳:“银柳谐音‘银留’,新的一年把收获留下来,是个美好的愿望。还可以在家里放一整年,喜气洋洋。”

  一些花店仿佛拿准了消费者的心意,知道消费者买年宵花图的不只是花,更是好寓意,于是一些年轻人经营的创意花店,开始尝试把柿子等花材搭配在年宵花礼盒里,寓意“事事如意”。

  近期北京市出现聚集性疫情,来市场买花的人少了一些。位于南四环的花乡花卉市场上,40多岁的商户任小芳腊八前后每天能走100多盆花,现在受了些影响。她还是觉得这两年市场恢复很快,“疫情会很快被控制住,那时候爱花的人就都来了”。

  她的信心不是没有缘由的。庚子年春节期间,整个鲜花行业都很难忘,很多商户备足货刚准备大卖就赶上疫情暴发。物流不通、没有客源,很多花砸手里,花农也损失惨重。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市场很快又活了起来。

  去年,任小芳本不敢多备货,没想到很多老百姓居家过年更愿意买上几盆花,“那段时间几乎所有的花都卖光了。”

  中国花卉协会秘书长张引潮最关注市场变化。他明显感觉到,除了2020年受到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外,近年来全国各地年宵花消费普遍处于增长期,大中城市尤为明显。

  为什么疫情阴霾没有遮住年宵花市场?在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赵梁军看来,这是有深层次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花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而年宵花俏销则是春节传统文化的投影——以花抒发过年的喜悦、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盆盆、一束束鲜花,摆放于窗前庭院,也绽放在人们心里。

  花农新愿望:老花农也想赶新潮

  猜一猜,一年到头,北京居民掏的“花钱”有多少?

  “按照这两年消费势头,很可能每年已经突破100亿元。”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产业发展处高级工程师李美霞说。

  我国自古有爱花惜花的传统,但花卉真正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产业,在传统节日里爆发式走进千家万户,还是近十多年的事。

  据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统计,2004年北京市居民花卉消费额在12亿多元,2012年开始增速加快,2019年达到近98亿元。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升级就成为题中之义。北京花乡花木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巧玲能明显感受到,花卉行业重视创新和更高质量的氛围不断增强,消费也很有前景,“这是一个健康发展的趋势”。

  对花农来说,除了把花种得更新、更好,也要卖出个好价钱。去年7月,由凌源西诺花卉种业有限公司搭建的“天采平台”上线,帮助花农对接数万家花店,进行线上订购。慢慢地,赵小权在家里就能通过平台把花卖出去。

  不过,赵小权并没有满足于此。下一步,他更关心怎么把花包装好、提升网络营销档次。他希望,“政府能多一些这方面的培训,让老花农也赶赶年轻人的新潮。”

  每一天都能有鲜花相伴,是幸福的注脚。

  从田野到城市,绽放的年宵花,连接起加快融合的城乡生活。(记者胡璐、王悦阳、杨静、武江民、崔力)

  • 相关阅读
  • 逛街还能买车,商圈汽车卖场春节“不打烊”

      中新财经2月2日电 (葛成)春节期间,不少传统汽车4S店已经放假休息,汽车行业围绕新零售、新业态,又做出了怎样的创新呢?围绕各大商圈打造的汽车品牌体验店,就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赛道。  2021年以来,各大品牌纷...

    时间:02-02
  • RCEP对韩正式生效 企业发展迎来哪些新利好?

      2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对韩国正式生效。目前,RCEP已经生效的缔约国达到11个。原产地累计规则将在更大范围内实施、关税成本更低、通关更加便利,企业发展迎来新的利好。  位于山东烟台的...

    时间:02-02
  • “中国开放”创造共享机遇 推动世界经济可持续复苏

      推动世界经济可持续复苏  本报记者 袁 勇  一份中国经济成绩单,也是一张世界经济晴雨表。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资吸收国,中国经济的行进疾缓牵动世界。“十四五”开局之年,中...

    时间:02-02
  • 真正压实耕地安全的地方责任

      真正压实耕地安全的地方责任  金观平  近日,第二轮第五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通报,位于东北黑土核心区的黑龙江省绥化市存在大量“未批先建”违法占用黑土耕地等问题,多项重点保护措施推进滞后,黑土地保...

    时间:02-02
  • 2021动力电池行业火出圈 2022头部企业扎堆上市再圈地

      2021动力电池行业火出圈 2022头部企业扎堆上市再圈地  羊城晚报记者 李志文  2021年,受新能源汽车超预期增长等因素影响,动力电池产业风光无限,市场供不应求、企业纷纷扩产。2022年,市场热度持续,新年伊...

    时间:02-02
  • 预制菜引爆春节团年饭市场 年轻人成消费主力

      预制菜引爆团年饭市场 年轻人成消费主力广式预制菜深受市民欢迎 受访者提供  文/羊城晚报记者 王敏 马思泳  开栏语  热闹的新春佳节总少不了美食的加持。虎年春节,随着文明消费、绿色节约等消费理念渐入人...

    时间:02-02
  • 2025年六成以上高速路服务区能快充

      2025年六成以上高速路服务区能快充  充电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将对传统车市带来裂变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戚耀琪  2021年国内绿色消费蓬勃发展,以汽车为例,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352.1万辆,比上年增长1.6倍,每...

    时间:02-02
  • 要年终奖就放弃年假?劳资地位不对等让某些企业霸道

      要年终奖就放弃年假?劳资地位不对等让某些企业习惯霸道  羊城晚报财经评论员 戚耀琪  日前有媒体曝光,辽宁抚顺有公司规定,员工要得到年终奖,需要符合“未休年假”的条件。该公司职工刘先生退休后对此投诉...

    时间:02-02
  • 虎年年货新在哪,电商平台大数据告诉你

      新华社北京2月1日电 题:虎年年货新在哪,电商平台大数据告诉你  新华社记者于佳欣、戴小河  随着虎年春节到来,年货市场也愈发火热。“网上送年礼,线上买年味”已成为新年俗。全国网上年货节于1月10日启动...

    时间:02-02
  • 中国多地签发首份对韩RCEP原产地证书

      中新社北京2月1日电 (孙虹 于晶 李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2月1日对韩国正式生效。包括福建泉州、辽宁大连、宁夏等中国多地签发首份对韩RCEP原产地证书。  素有“纸黄金”之称的原产地证书,是RCEP成...

    时间:02-01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