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

盘点消金公司的2021年:头部五家赚走八成净利,这家亏损近亿

2022-05-06 20:12:59

来源:中新经纬

  中新经纬5月6日电 (魏薇)近日,消费金融公司的年报披露接近尾声。中新经纬梳理发现,截至5月6日,已开业的30家消费金融公司中,已有23家披露了2021年业绩数据。

  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消费金融公司一路高歌猛进。整体上看,披露营收数据的19家消费金融公司2021年总营收达625.21亿元,其中两家营收破百亿元,披露净利润数据的21家消费金融公司2021年总净利润达110.27亿元,其中多数净利润达到双位数增长,仅苏宁消费金融一家亏损。

  在营收、净利润数据亮眼的同时,中新经纬还发现,多家消费金融公司频频收到罚单,消费金融公司在合规方面面临更多考验。

  两家营收超百亿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不少消费金融公司的业绩受到影响。但在2021年,消费金融公司都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

  中新经纬梳理发现,多数消费金融公司的资产规模实现同比增长。截至2021年年末,资产规模最大的是招联消费金融,总资产达1496.98亿元,同比增长38.21%。兴业消金、马上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资产规模均超过500亿元。

  增幅方面,大部分消费金融公司增幅均在10%-50%之间,增幅最快的是小米消费金融和阳光消费金融,分别同比增长301.27%和276.92%。仅华融消费金融的资产规模出现下滑,由2020年末的79.55亿元下降至2021年末的70.35亿元,下降近12%。

  营收方面,2021年营收迈入百亿元俱乐部的分别为招联消金和马上消费金融,但消费金融公司的业绩表现也较为分化,仍有9家消费金融公司的营收不超过10亿元,包括四川锦程消金、陕西长银消金、哈银消费金融、湖北消费金融、盛银消费金融、晋商消费金融、北京阳光消费金融、苏银凯基消费金融和苏宁消费金融。

  从增速看,2021年大部分消费金融公司营收保持两位数增长,海尔消费金融和中原消费金融的营收增速均超过70%。

  但在行业营收普长的背景下,陕西长银消费金融、湖北消费金融和苏宁消费金融的营收却出现下降,降幅分别为6.67%、21.60%和70.70%。而晋商消费金融以及盛京银行作为大股东的盛银消金营收仅微涨,同比分别上涨0.76%和2.90%。

  数据来源:公司年报 中新经纬 魏薇制表

  净利润普涨,仅一家亏损

  2021年,中新经纬曾统计20家消费金融公司2020年净利润数据,结果发现超过半数净利润同比出现下滑。与2020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21年消费金融公司净利润普遍同比大涨。

  数据来源:公司年报 中新经纬 魏薇制表

  具体来看,2020年净利润超过10亿元的仅两家,2021年达到了4家,其中招联消费金融继续稳坐头把交椅,净利润达30.63亿元,其次分别为兴业消费金融(22.30亿元)、马上消费金融(13.82亿元)和中邮消费金融(12.29亿元)。

  从净利润增速来看,2021年有7家消费金融公司的净利润翻倍,其中大部分上一年基数较低,如上海尚诚消费金融、湖北消费金融、重庆小米消费金融、盛银消费金融、北京阳光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和四川锦程消费金融同比增速均超过100%。

  值得注意的是,有着小米和重庆农商银行等股东加持的重庆小米消费金融,开业近2年其盈利表现并不理想,2020年实现净利润109.4万元,而2021年净利润仅368万元。

  中新经纬还注意到,北京阳光消费金融和苏宁消费金融均在2020年陷入亏损,不过前者在去年实现扭亏,净利润达1.08亿元,而后者2021年亏损额却继续扩大,达9208.3万元。

  来源:苏宁易购2021年年报

  苏宁消费金融公司正在面临股权变更。在近日南京银行召开的2021年度业绩说明会上,该行董事长胡升荣表示,苏宁消费金融的收购事项进展顺利,目前正在等待监管部门的批准再实现股权交割。南京银行还称,将研究适时对苏宁消费金融增加股本,并且对苏宁消费金融业务模式、业务发展规划、内部机构等方面作出一系列安排。2022年苏宁消费金融能否涅槃重生也值得观察。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在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指出,2020年以前,随着一些合规制度的推进,一些网贷平台关门歇业,让整个市场的信贷情况发生改变,那些无法从银行获得信贷的人开始转向消费信贷。消费金融的信贷业务竞争者减少,的确出现了用户增加的状况。

  另一方面,盘和林表示,消费金融业逐步向规范化转变,其业务承载能力,风险抵御能力增强,尤其是部分消费金融公司寻求传统商业银行参股、控股,流动性和业务能力都有很好的改善,所以2021年消费金融行业出现了比较火爆的景象。

  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分析道,从已披露的消费金融公司财报看,有几个特点,一是资产规模绝大多数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显示出消费金融公司在2021年疫情缓解后,继续实现规模的稳步扩张。规模增长是营收和利润增长的主要因素。二是主要公司营收增速稍慢于资产规模的增速,原因可能是行业规范背景下产品利率的降低。三是净利润的增长速度要高于资产和营收的增速,可能是在成本控制、坏账控制等方面比较有效。四是几家大型公司的业绩稳定,增速居于中等,小型公司则有所分化,由于基数低等原因,部分公司实现了超高速增长,有少部分公司则因为策略变化资产规模下降。

  头部集中现象凸显

  尽管消费金融公司2021年净利润普涨,但这背后也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中新经纬统计发现,披露净利润数据的21家消费金融公司2021年总净利润达110.27亿元,而前五家头部公司净利润总和就达到87.48亿元,占比接近80%。

  而通过对比2020年和2021年净利润排名不难看出,“强者恒强”的趋势不改,净利润前三名依然未变,第四、第五位的中邮消费金融和中银消费金融仅排名发生了变化,中邮消金2021年发力,由第五名上升至第四位,净利润同比大涨205.72%。

  而中后部公司业绩虽向好,但由于基数低,大幅增长后和头部公司差距仍然较大。其中,2020年和2021年净利润均未破亿元的包括厦门金美信消费金融、晋商消费金融、湖北消费金融、上海尚诚消费金融、重庆小米消费金融。

  “消费金融公司如今出现了头部集中现象,头部消费金融公司借助互联网大平台获得了大部分客户流量,从而业绩利润增长较快,而尾部的消费金融公司业务渠道拓展缓慢。”盘和林分析称,消费金融公司最终将会出现头部集中局面,也就是规模越大的消费金融公司,未来获取用户的能力越强,资金获取的成本越低,其利差盈利越高。

  于百程表示,从绝对规模来看,消费金融公司之间差距依然明显,呈现明显的梯队分布。造成这种分化的原因,有设立时间早晚的因素,也有业务综合能力、各方资源差异的影响。在消金行业不断规范,利率降低以及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行业的优胜劣汰加剧,而技术能力、融资能力、用户和合作资源更多的公司,在行业优胜劣汰过程中将有所受益。

  9家公司被罚546万元

  业绩迎来好转的同时,消费金融公司被开出罚单的情况却屡见不鲜。中新经纬不完全统计,2021年以来,共有9家消费金融公司及其股东被监管机构处罚,处罚金额达546万元,被罚的原因多与贷款管理不到位有关。

  2021年消费金融行业最大的罚单指向厦门金美信消金。2021年10月9日,厦门银保监局公示的行政处罚信息显示,因信贷管理制度机制存在缺陷、贷款管理不尽职导致部分贷款资金被挪用,厦门金美信消费金融有限责任公司被银保监会厦门银保监局处以290万元罚款;相关负责人被给予警告。

  另外,盛银消费金融因发放无指定用途的个人消费贷款,被辽宁银保监局罚款20万元。中邮消费金融因为贷后管理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广东银保监局罚款50万元。湖南长银五八消费金融公司因贷后管理不到位,被湖南银保监局罚款30万元。

  除了贷款管理问题,也有消金公司因消费者保护等问题被罚。晋商消费金融则因用户征信报告出现侮辱性字眼,被央行暂停其金融征信系统查询权限,并被责令进行内部整改。捷信消费金融因违反信用信息查询规定,被央行处以罚款5万元;相关责任人被处以罚款1万元。

  中新经纬注意到,还有消费金融公司的股东被监管处罚。如中国银泰投资有限公司收购杭银消费金融股权,构成未依法申报违法实施的经营者集中,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给予银泰投资50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

  苏宁消费金融的两大股东也因违法《反垄断法》收到了市场监管总局的罚单,被分别处以50万元罚款。

  在盘和林看来,消费金融公司的合规目的已经逐渐向常态化监管转变。而常态化监管下,消费金融公司将逐渐适应这种外部环境的变化。主要是实现了信贷平台规则信息透明和用户信息保护这两个方面,在信贷平台规则上面,逐渐实现产品隔离,将助贷、自营区分开,穿透底层信贷资产,而在用户信息保护方面,主要是通过用户授权,和体系化的信息保护机制规则来实现。

  于百程指出,目前消费金融公司之间的竞争,更加体现为综合能力的竞争,除了技术层面之外,资金端的多元化和成本控制、资产端的客群质量和收益水平等都是消费金融公司需要持续加强的。(中新经纬APP)

  • 相关阅读
  • 创新高!42家上市公司触及退市指标面临强退

      证券时报记者 程丹  年报季落幕,上市公司触及退市数量创出历史新高。证券时报记者根据上市公司公告梳理,截至5月6日,今年以来共有42家公司触及强制退市指标,数量较2021年增长50%。  2022年作为史上最严退...

    时间:05-07
  • 半导体行业盈利增速放缓上市公司存货高企

      证券时报记者 阮润生  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半导体行业成为少数保持逆势高增长的行业,市场担忧行业景气度拐点何时出现?  据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统计,2021年A股(申万)半导体行业上市公司营业收入3551亿元,创...

    时间:05-07
  • 淡季叠加疫情 煤市行情承压

      证券时报记者 赵黎昀  五一小长假后,动力煤期货价格出现拉涨。5月6日,国内期货市场上动力煤主力合约2209大涨后回落,最终收跌0.66%,当日振幅9.35%,日内触及892元/吨的近半年高点。  当日盘后,国家发展改...

    时间:05-07
  • 福建政策“组合拳”稳外资 突出制造业引资

      中新网福州5月7日电 (记者 龙敏)福建从外资提质增效、强化投资促进、优化投资环境、完善正向激励等方面提出具体政策措施,加大对制造业引资、世界500强企业、台湾百大企业等项目支持力度。  福建省商务厅相关负...

    时间:05-07
  • “红5月”还会上演吗?

      桂浩明  在连续数月大跌之后,A股市场在5月第一个交易日出现开门红,令不少投资者感到振奋。在历史上,5月有“红5月”之称,因为这期间A股上涨的概率比较大。那么,今年5月,A股又会给投资者带来什么呢?  在...

    时间:05-07
  • 核酸混检供货价低至3.2元/人份 厂商毛利持续探底

      证券时报记者 陈丽湘  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价格经过多次全国统一调整后,每人份的政府采购价已经低至3元附近,这其中还包含了病毒检测试剂、提取试剂、采样管等材料。尽管核酸检测仍然是目前疫情防控的重要手段,...

    时间:05-07
  • 700亿基金大佬离职,多位明星基金经理奔私,牛市将至?

      震动金融圈!700亿基金大佬离职,今年多位明星基金经理"择时"奔私,牛市将至?  在跌到基金眼中的“底部”之际,明星基金经理开始在事业上进行“择时”。  5月7日凌晨,易方达基金公司发布公告表示,管理700...

    时间:05-07
  • 从“慢行键”到“快行健”:假期见证深圳经济抗疫韧性和活力

      数中看“稳”丨从“慢行键”到“快行健”:假期见证深圳经济抗疫韧性和活力  新华社深圳5月6日电(记者王丰)从一季度新冠疫情“阴霾”走出的深圳,正恢复往日的朝气和活力,“五一”假期,从消费场所到建筑工地...

    时间:05-07
  • 多家互联网科技企业积极响应居家办公

      本报记者 孙奇茹 袁璐 赵语涵  按照最新防疫要求,北京多区倡导辖区内工作生活的企事业单位员工居家办公。记者了解到,包括腾讯、快手、京东等不少互联网企业、科技公司都响应号召,鼓励员工居家办公。多位员工...

    时间:05-07
  • “车车互联”功能被质疑泄露用户隐私 高合汽车回应

      中新财经5月7日电 7日,高合汽车发布声明,回应用户质疑其“车车互联”功能泄露用户隐私问题。  此前,据汽车行业的“大V”在社交媒体发布视频显示,高合的“车车互联”功能在远程连接其他用户的车辆后,可以开...

    时间:05-07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