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福州5月12日电 (记者 龙敏)“有信心有能力让厦门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常在,清水绿岸、鱼翔浅底常在,碧海银滩、海豚逐浪常在,田园相依、百姓安居常在。”厦门市市长黄文辉12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面向未来,厦门将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自1981年拉开经济特区建设大幕以来,厦门已从昔日的海防前线小岛变成一个“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和“经济蓬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对外交流密切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
在保持经济发展“高素质”的同时,厦门多年来始终坚持生态立市,建设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官方资料显示,厦门市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位居全国前列,万元人民币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优于全国水平,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位居全国前列,生态文明指数全国第一,先后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等称号。
“最爱月斜潮落后、满江渔火列筼筜”,“筼筜渔火”是厦门八景之一。不过,筼筜湖一度因为围海造堤,从直通大海的天然避风港沦为内湖,湖水变黑,鱼虾绝迹,臭气熏天,“竟成了臭水湖,厦门人都羞于启齿”。
多年来,厦门持续加快筼筜湖综合整治与管理,并于去年实施《厦门经济特区筼筜湖区保护办法》,依法治理和保护筼筜湖区。如今的筼筜湖,水清鱼游,落霞与白鹭齐飞。筼筜湖综合整治工程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评为“东亚海域污染防治和管理”示范工程。
守护“高颜值”,厦门注重建章立制。厦门在全国最早推出地方生态立法、垃圾分类立法,至今颁布50多个生态地方性法规规章;专门成立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实行最严格的环评审批等制度,率先开展“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把六成以上的陆域面积划入生态控制线,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刚性管理、长效治理新常态。
厦门重拳治污,高标准实施蓝天、碧水、碧海、净土四大工程,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针对污水处理能力不足问题,厦门深入实施城市正本清源和农村雨污分流,目前污水日处理能力超190万吨。
厦门还实施岸线、海岛、湿地、海湾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开展大规模海域退养清淤,累计修复岸线30公里、沙滩130万平方米,中华白海豚保护经验成为全国标杆;开展森林生态修复造林,加快公园绿地改造提升,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重点开发区域,将价值超过百亿元人民币的40公顷滨海土地划为珍稀鸟类栗喉蜂虎保护区。目前,厦门城区实现步行500米有休闲绿地,15分钟可到公园。
漫步厦门,城在海上,海在城中。在生态底色之上,美丽厦门文脉赓续,乡愁留存。
厦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子东说,厦门地域文化优势彰显,全市有文物保护单位250处、涉台文物古迹89处、非遗保护名录和传习中心59处、登记备案的博物馆12处,红色纪念场馆和革命遗址94处,年均接待参观人员1000多万人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