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杭州5月17日电(黄慧 余梦梅)午后阳光晴好,微风吹过水面泛起阵阵涟漪,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江东农场的工人正忙着往虾塘里投放饲料。“13余公顷(200多亩)虾塘里,每亩虾塘投放了4000尾-5000尾虾苗。”该农场负责人孔万春表示。
今年,钱塘区划定100公顷(1500亩)“稻渔共生”试验点,进行稻鱼共生、稻虾共生、稻虾轮作等试验,探索农民增收致富新路径。
作为“稻渔共生”试点之一,江东农场在保证每年一季粮食作物种植的基础上,选择了稻虾轮作的模式——上半年养龙虾,到五月龙虾养殖完成后,就把虾塘里的水排出去,进行晚稻种植。
务农几十年,这是孔万春第一次尝试水产养殖,他感到心里没底。为此,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他便四处求教。
如今,他已总结出一套养龙虾的秘诀:“首先是要水好,水温、水质、酸碱度、微生物等因素都很重要。其次是水草,水草的面积要达到30%以上,此外还要考虑到苗种、温度之类的因素。”
据悉,江东农场的13余公顷虾塘由原本的农田改建而来,从农田变成虾塘,最难解决的就是原有土地的农药残留问题。为此,孔万春两次引入水源,第一次是冲去农药残留,第二次引入的水源才是养殖用水,并保证虾塘水源始终处于流动状态,更利于龙虾的生长。
作为钱塘区“千亩粮仓”之一,江东农场承担着重要的粮食生产功能,试点“稻渔共生”后,会影响粮食生产吗?
孔万春解释道:“以往种田需要打农药,不仅造成污染,吃到嘴里也不放心,而发展稻虾轮作,通过虾塘的微循环增加水稻田的肥力,减少化肥、除草剂等农资产品使用,每亩地的粮食产量也会比之前高,品质也会比之前好。”
在孔万春看来,“稻渔共生”不仅不会影响粮食生产,反而对粮食生产有利。“稻子收割后,剩下的稻草在水里腐烂发酵,可为小龙虾提供饲料。而小龙虾排出的粪便,又能为此后种植水稻提供肥料。通过稻虾轮作,可以实现一亩多收、粮渔共赢。”
对于经济效益,孔万春心里有底,已经算好了一笔明账。“今年,主要支出都用于虾塘的建造和虾苗的购买,前期投入比较大,第一年可以收支平衡,到下一季每亩效益会增加1000多元。”
这是钱塘区试点“稻渔共生”,探索共富路径的一个缩影。接下来,该区将进一步指导农户进行种养结合试验,不断完善农业内部循环链条,在守好粮食安全底线的同时,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