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

“小镇青年”调研:在北上广深打拼的异乡人超八成想过回家

2022-05-22 18:58:5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财经5月22日电 (记者 夏宾)几年前,当“逃离北上广”的口号在互联网上爆火,一线大城市的无尽压力落在无数年轻个体身上,“逃离”一词更透露着些许的回避和无奈,现如今,年轻人奋斗与追逐的方向是否悄然发生改变?

  近日,以Soul App大量Z世代用户为调研对象,Just So Soul研究院发起了一项“小镇青年择业观”的站内小调查,最终有超1000位成长于普通地级市、县城及农村的年轻人进行了有效填写,他们或在大城市打拼,或留守家乡,但每一种选择的背后,都是小镇青年对大时代的真实回应。

  “去北上广深闯一闯,还是回老家?”这似乎成了横贯在小镇青年心中的一道成长母题。何为小镇青年?在众多媒体报道中,他们大多指来自三四线城市、县城和农村,出生于20世纪80、90年代,有一定教育背景,且有一份得体工作的青年群体。

  从收入对比数据上确实可以看到,北上广深、新一线城市和其他地方相比,薪资水平整体要高出一截。数据显示,73%的北上广深打工人的月收入超过了8000元,其中13%的人月薪甚至超过40000元;而在普通地级市工作的年轻人中,只有30%月薪超8000元;再到更小的县城里,月薪超过8000元的人只有24%,但有趣的是,还有2%的县城打工人的月薪超过了40000元。

  如今,当大城市里更加激烈的社会竞争、单身焦虑、育儿成本、房价等现实摆在这一代年轻人面前时,他们又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是否要继续在压力和内卷的跌宕中艰难前行。

  这其中,有一部分人选择了回望家乡。调研数据显示,在北上广深、新一线城市打拼的异乡青年中,仅有17%的人从未考虑过回家乡工作,这意味着,他们之中,超过八成都隐隐约约想过回家的问题,而其中,超过半数的人更是有仔细地考虑过回家。

  不回家的理由有很多:大城市的工作未来发展前景更大(61%);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娱乐生活环境更好(52%);老家的薪酬水平和大城市比落差太大(52%)……

  然而,异乡人一旦决定回家,理由则更加坚定,“想离父母,亲朋近一点”(58%),“大城市生活成本和房价过高”(49%),“大城市竞争太激烈,内卷严重”(41%)成为他们不愿留在北上广深最主要的三大原因。

  事实上,互联网不仅拉近了人的距离,也拉平了某些信息差,大城市的“卷”已经不用亲自体验就有所耳闻。数据显示,留在家乡工作的小镇青年们,有59%的人都不愿前往大城市工作。

  当前,北上广深的绝对吸引力已经被新一线城市所分散,而对于非新一线的省会城市、普通地级市,甚至是一部分的县城,都已经成长为国内经济不可或缺的增长点,小城市工作机会贫瘠的刻板印象或正在改变。

  从调查数据也可看到,小镇青年的职业选择更加平均,虽然没有特别热门的行业,但各行各业都可以发光发热。值得注意的是,有18%的小镇青年是自由职业者,占比最高,而17%的人是普通的企业员工,13%的人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或学校工作。

  虽然目前仅有20%的小镇青年拥有副业,占比并不算高,但他们一旦有了副业,生活的确是丰富多彩。调查显示,他们会在果园、茶庄等场所进行务农兼职,或者通过绘画、工艺制品来增加收入。

  逃离北上广深就意味着躺平吗?对这一问题,绝大多数的小镇青年们可谓嗤之以鼻。数据显示,85%的小镇青年并不认同“躺平”的说法,他们认为回到家乡工作只是另一种奋斗的开始。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不少小镇青年对自己所在的地区创业环境给出了相对积极的预估。数据显示,54%的小镇青年认为在家乡创业有难度但不乏有机会,而有18%的青年对在家乡创业前景是看好的。

  “很多市场尚未开拓”(56%),“政府扶持政策多、力度大”(52%),“创业成本比大城市低”(49%)是小镇青年认为在家乡创业的三大优势。与此同时,理应看到的是,他们对小城市的“市场规模”(57%)、“消费习惯”(56%)和“消费水平”(48%)有所顾虑,是他们在家乡创业中最可能面临的三大挑战。(完)

  • 相关阅读
  • 猴痘病毒波及12国,多家上市公司回应,相关概念股异动

      5月23日,猴痘概念股开盘大涨,截至发稿,亚泰集团、之江生物、圣湘生物、达安基因、百克生物、优宁维、西点药业等涨幅居前。  消息面上,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截至5月21日,12个非猴痘流行国家已报告92例猴...

    时间:05-23
  • 重磅信号!武汉全市放松限购,多孩家庭可新购一套房

      又一城市放松限购!  5月22日下午,湖北省人民政府官方抖音账号“湖北发布”宣布,武汉四大远城区全部解除限购。  随后,“湖北发布”官方微博和官方微信公众号又宣布,武汉出台最新措施支持合理住房需求,包...

    时间:05-23
  • 松绑限购需稳妥拿捏 “房住不炒”仍是坚实底线

      证券时报记者 张达  近期,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房地产政策,纷纷取消执行多年的购房限制政策。与此同时,也有个别城市松绑购房政策“朝令夕改”,说明地方主政者仍在小心平衡稳定市场与防止炒房的关系。可以预...

    时间:05-23
  • 坚持全面、辩证、长远看待经济运行的“形”与“势”

      坚持全面、辩证、长远看待经济运行的“形”与“势”(评论员观察)  综合当前和长远,中国经济运行特点可以概括为“形有波动、势仍向好”。要看到,部分数据的“形有波动”集中在短期  将稳增长放在更突出位置...

    时间:05-23
  • 基金代销难回暖 银行财富管理更考验内功

      证券时报记者 刘筱攸 谢忠翔  “目前来看,基金代销没有明显回暖迹象,观望情绪浓厚,投资者教育还需要努力。”一位基金代销榜排名靠前的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该行财富代销尚未完全复苏。  上述观点颇具...

    时间:05-23
  • 深交所债券交易新规平稳落地 首周现券交易规模逾440亿元

      本报记者 邢 萌  2022年5月16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债券交易规则》及三项配套指引正式实施,配套交易系统同步上线,深交所全面实现债券交易规则及系统的“股债分离”,标志着深市债券交易制度改革取得重要阶段性...

    时间:05-23
  • 又到基民下手时? 五大FOF经理透露选基秘诀

      证券时报记者 安仲文 王小芊  机会往往是跌出来的。A股市场今年大幅调整,近期逐步走出冰点,基金发行开始走上右侧,又到了基民们挑基金、买基金的好时机。  股票多了有基金帮忙,基金多了有FOF(基金中的基金...

    时间:05-23
  • 传统返投模式难以为继 政府引导基金困局求解

      证券时报记者 张淑贤 唐维  一边是此起彼伏发起成立的百亿级政府引导基金,一边是募资难愈演愈烈的股权投资机构,双方看似一拍即合,现实却是“引不来机构,募不到资金”。  作为有限合伙人(LP)市场上一支重...

    时间:05-23
  • 公募ETF份额年内增幅达23.5%

      本报记者 王 宁  今年以来,公募指数基金份额增长明显。  《证券日报》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5月22日,全市场有统计数据的687只公募ETF,年内份额增加了2414.12亿份,增幅23.5%,达到1.27万亿份,总规模...

    时间:05-23
  • 中央财政再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百亿补贴

      证券时报记者 贺觉渊   5月22日,财政部发布消息称,近日,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考虑农资市场价格走势和农业生产形势,中央财政下达资金100亿元,再次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农资补贴,支持夏收...

    时间:05-2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