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

高温“烤问”、能源承压,电力大考激发市场调节

2022-08-22 14:47:08

来源:第一财经

  作者:马晨晨 ▪ 李秀中

  这个夏天究竟有多热?

  8月21日,中央气象台连续第十天发布高温红色预警。本月以来,重庆、四川、浙江、江西、湖北、湖南、陕西等地近200个国家观测站气温超过40℃。截至20日,全国共有65个国家站气温突破历史极值。

  与高温热浪交织的,还有干旱天气。8月18日,中央气象台发布今年首个气象干旱黄色预警,并于20日升级为橙色预警。预计未来三天,涉及十余省份的旱区大部仍维持高温少雨天气,气象干旱将持续发展。

  罕见的极端天气正显露其凶险的一面:长江流域,多处水位“汛期反枯”突破有水文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低,秋粮生产紧绷防灾减灾的弦;川渝地区,用电需求最高负荷屡次刷新纪录,面临电力缺口加大的严峻局面,陆续启动高温限产“让电于民”……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对第一财经表示,高温下的用电需求大增,以及干旱导致水电出力锐减,是造成局部地区电力供需紧张的两大主因。目前,有关部门已经加强电力保供的“组合拳”,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方发力,同时协调跨区跨省余缺互济。

  据第一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安徽、贵州、河北、广东、重庆、浙江、福建、山东、宁夏、湖北等十余省份陆续发文,完善电力市场需求侧响应机制细则,并动员市场主体积极参与。

  “伴随夏季进入尾声、气温回落,预计一两周之内大部分地区的‘电荒’将显著缓解。”林伯强称。

  川渝限电限产

  高温和旱情冲击着川渝地区,对于能源供应、工农业、消费等领域带来不小的影响

  数据显示,7月1日以来,重庆天气平均气温显著偏高,全市平均气温为30.5℃,较常年显著偏高2.6℃,与2006年并列成为1961年以来最高并降水显著偏少。持续高温、降雨偏少导致干旱,农业首当其冲。

  8月18日召开的四川省农业抗旱保丰收工作视频会议也指出,今年7月以来,四川全省遭遇大范围长时间极端高温干旱天气,部分地方农作物受灾严重。目前,全省夏粮已获丰收,但全年粮食的大头还在秋粮。据气象部门预测,四川省高温天气可能持续到8月末,这给秋粮生产带来严峻挑战。

  一家大型果园农场主向第一财经表示,干旱“对农业几乎是毁灭性的灾难”。这家农场主有上千亩柑橘果园。伏旱对果实生长和品质影响很大。

  受持续高温旱情影响,长江重庆段出现“汛期反枯”罕见水情,长江航道水位屡创同期新低。长江航道局公布的水位数据显示,8月21日8时重庆寸滩水位为162.37米,较前一日下降0.46米。8月7日8时重庆寸滩水位为165.64米。在这两周时间里,长江水位下降了3米。

  高温少雨也导致四川全省水电发电能力下降五成以上,同时,用电负荷上升了25%,社会用电量大幅上升,出现电力紧缺。为了保证民生用电,政府部门按照应急预案对工商业采取停限电措施。

  8月15日零时~20日24时,四川扩大工业企业让电于民实施范围,对四川电网有序用电方案中所有工业电力用户(含白名单重点保障企业)实施生产全停(保安负荷除外),放高温假,让电于民。8月17日零时~24日24时,重庆也启动有序用电一级方案,纳入有序用电方案的所有电力用户必须全部参与执行(保安负荷除外),让电于民,后续时间还会根据气温变化和供需形势及时调整。

  8月21日零时,四川省又启动突发事件能源供应保障一级应急响应。这是2022年1月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突发事件能源供应保障应急预案(试行)》以来,四川首次启动最高级别的应急响应(从高到低分别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响应)。

  不仅在工业企业停电,限电范围还扩大到商业零售行业,8月17日以来,川渝地区的写字楼、商场也采取了限电措施,削减用电负荷。一些写字楼商场关闭了空调,停用部分电梯,大量户外广告关闭。有机构不动产管理部人士介绍,一些大型写字楼削减了70%的用电负荷。

  川渝地区是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和汽车产业生产基地,而且还是全国重要的动力电池、光伏晶硅等生产基地。拥有这些行业众多头部企业,以及比较庞大的配套生产企业,在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中占有重要一环。停电对于企业生产乃至整个供应链都会产生影响。

  不过,在停限电措施之后,一些企业也在积极应对。一家大型企业有关人士介绍,他们是大型生产线,只能全部停产,有一些企业生产线还是可以依靠自有发电设备维持一部分生产。另外一些企业也采取调整生产排程来应对。

  根据气象预测,至8月25日左右,川渝地区的气温会出现一个转折。因此,工商企业都在期待天气降温缓解用电压力,恢复生产经营。

  8月20日,在四川能源保供第二次新闻通气会上,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董事长谭洪恩表示,近期全社会的节电行动取得了一定成效,当前实际已到的电力负荷由最高峰的5910万千瓦降至4700多万千瓦。

  四川省经信厅厅长翟刚在会上表示,下一步还将做好两手准备,按照底线思维、极限思维要求,做好极限条件下的应急预案。同时,加强研判分析,在高温天气缓解、水电发力提升后,提前组织好企业复电复产、满电满产,抢进度、补欠账。

  电力“大考”激发市场调节

  近期的高温旱情,加剧了电力供需的短期性和局部性矛盾。

  入夏以来,国家电网5个区域电网和19个省级电网负荷屡创新高。为做好迎峰度夏工作,越来越多的省市结合电网运行和负荷特点,鼓励削峰填谷、负荷聚合商等参与“需求响应”。

  “需求响应”是电力发展进入新阶段后,从需求侧解决电力供需平衡的新手段。不同于有序用电,需求响应是电力用户对电价或激励信号作出的主动响应,主要表现为用户临时性改变用电行为,即根据电价高低或激励大小,临时性调节电力负荷。

  对于多个省份发文完善电力市场需求侧响应机制细则,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永利对第一财经表示,作为启动有序用电前的“缓冲地带”,需求响应机制能够有效降低因“电力紧缺”而付出的社会综合成本。既能节约投资,又可保障电网安全。

  据业界人士粗略计算,满足1kW终端新增负荷的全系统投资达到10000元以上,而一年中超过全网最大负荷95%的用电时段仅不到100小时。考虑全成本,通过设备投资满足尖峰负荷需求,每千瓦年总成本约为1000元。而采用需求响应的成本极低,由于尖峰小时利用小时数低,如果削减5%的尖峰负荷,每年带来的电量损失影响也很小。

  南方某电网人士告诉记者,今年当地的企业提前申请高峰时期降低用电负荷,根据节省电量多少给予服务费用,相当于企业主动避峰。“原来是没有钱补贴的,而且由电网公司安排各企业用电时间错开,现在有了。”

  而在各地,电力市场需求侧响应的实效已经逐步显现。

  据《长江日报》8月中旬报道,在刚刚过去的一周里,武汉市内共有2128家企业响应节约用电、让电于民的号召,在4次“需求响应”行动里共压减219万余千瓦负荷给居民用电,为群众在用电高峰里的稳定用电提供重要支援。

  除了“需求响应”,近期我国电力现货市场同样一片火热。

  8月21日,南方(以广东起步)电力现货市场结算试运行日报显示,发电侧日前加权平均电价(含核电)约为0.58元/千瓦时。而在当周,该市场发电侧日前加权平均电价(含核电)一度高达约0.86元/千瓦时。对比往年,该市场日前平均电价已冲击到较高位置。

  业界普遍认为,电力市场特别是现货市场价格高低,实际上反映了电力供求平衡的程度。电价越高,说明供不应求程度越严重;电价越低,说明供过于求越严重。

  上述现货市场的“火热”是电力供需紧平衡和市场化机制创新“双管齐下”的结果。8月上旬,广东电力交易中心发布《关于暂缓执行价格限制相关条款的通知》称,为确保有效发现现货市场价格,调动发电企业发电积极性,暂缓执行两项限价:分类型设置现货电能量报价上限和二级价格限值条款。

  第一财经记者查阅发现,全国多个电力交易中心的交易结果均显示,参与的市场主体规模和交易价格有明显上升。

  以江苏为例,2022年8月份江苏电力集中竞价交易结果显示,本次交易共成交电量122.07亿千瓦时,成交价格469元/兆瓦时。值得注意的是,该成交价格几乎按照现行规定最高上浮20%“顶格”上升,且较去年同比增加了23%。

  华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袁家海对第一财经表示,未来极端天气很可能成为常态。为保障电网的安全性,需要完善配套的电力市场化机制,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通过深化电力需求侧改革,利用市场化方式引导电力用户主动错避峰。在这一过程中,电力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综合能源服务、虚拟电厂等新兴市场“大有可为”。

  • 相关阅读
  • 健全联农带农机制 做好稳增收防返贫必答题

      去年以来,河南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在2021年度国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

    时间:08-23
  • 投资者数量同比增长49% 新型银行理财渐入佳境

      8月19日,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2年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银行理财上半年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4172亿元;截至2022年6月末,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达29.15万亿元,同比...

    时间:08-23
  • 智慧办公,低碳又便捷

      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不仅改变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用等领域,也更新着人们习以为常的办公模式。  智慧会议室里,跨语言沟通实时翻译,会议简报自动生成;...

    时间:08-23
  • 耗材加入集采阵营 种植牙能大降价吗?

      ■ 近日,国家医保局正式发布《关于开展口腔种植医疗服务收费和耗材价格专项治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进行口腔种植相关费用专项治理及组建种植牙耗材省际采购联盟。  ■ 关于种牙“暴...

    时间:08-23
  • “最便宜芯片股”恢复上市大涨488% 触发二次临停

      红星资本局消息,8月22日,暂别A股近两年半时间后, ST盈方“脱星摘帽”,以盈方微(000670.SH)为名恢复上市,公司股票恢复交易,这也是年内首只恢复上市股。  据了解,盈方微恢复上市首日(即8月22日)不设涨...

    时间:08-23
  • 巨头们陆续关店 家居卖场为何陷入尴尬之地?

      家居卖场当下正面临严峻的挑战。不久前,全球知名家具品牌宜家宣布在中国市场关闭上海杨浦店。此前的4月1日,宜家中国已宣布贵阳线下门店关闭。3个月连续关闭2家门店,在中国已经深耕了20余年的宜家,露出了些许...

    时间:08-23
  • 北京:“夜经济”点亮“夜京城”

      本报记者 赖志凯  近日,北京发布了《北京市促进夜间经济繁荣发展的若干措施》,启动了“2022北京消费季·夜京城”活动。不止北京,重庆、西安、长沙等多地均发布促进夜经济发展政策,夜经济热潮即将来袭。  ...

    时间:08-23
  • 2022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74亿美元

      《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发布  《工人日报》(2022年08月23日 07版)  本报讯(记者蒋菡)8月21日,在2022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发布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预计,2022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74亿美元,...

    时间:08-23
  • 新方法让电动汽车10分钟充电90%

      科技日报北京8月22日电 (记者张梦然)尽管电动汽车越来越受欢迎,但许多消费者仍在犹豫是否要换车。一个原因是,电动汽车的充电时间太过漫长,但加快充电过程可能会损坏电池并缩短其使用寿命。研究人员22日在美...

    时间:08-23
  • 生物技术突破有望推动新一轮“绿色革命”

      【科技创新世界潮】  ◎本报记者 刘 霞  近年来,一系列农作物生物技术取得突破,这些技术有望提高农作物产量,降低农业对环境的影响,帮助人们应对未来的气候变化,为不断增长的人口提供更好的营养,预示着...

    时间:08-2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