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

构建企业主导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2023-11-27 08:56:00

来源:科技日报

原标题:构建企业主导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作为促进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应打通科技成果供需双方的匹配渠道,建立以企业为主导、需求为牵引、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让科学家更好地服务企业家,推动科技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演化。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强调,要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这为我们进一步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指明了总方向。

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作为促进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应打通科技成果供需双方的匹配渠道,建立以企业为主导、需求为牵引、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让科学家更好地服务企业家,推动科技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演化。

亟须打通科技成果的供需两端

《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6.7%,其中企业为48.1%,高校为3.9%,提升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度成为当务之急。

从科技成果的“供给端”看,高校、科研院所现有科技成果距离满足经济社会的产业化需求还存在一定距离。高校院所开展的基础研究大多面向前沿领域,从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机制有待完善;一些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仍处于论文或实验室验证阶段,尚无法直接应用于产业;受高校、科研院所的评价机制影响,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激发。

从科技成果的“需求端”看,企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直接承接者,想要找到的是成熟的、可以直接转化为产品的技术。但技术需求往往涉及企业的核心商业机密,企业不愿轻易对外透露,而高校、科研院所运行机制相对自成一体,企业了解高校、科研院所的运行机制进而有效沟通的成本过高,降低了企业从高校、科研院所寻找科技成果的积极性。因此,如何打通高校和企业的沟通隔阂,建立起互信互利的信息对接渠道,至关重要。

让企业当好“出题人”和“阅卷人”

企业是最贴近市场、最清楚问题的,知道什么样的产品是市场欢迎的,因此要从制度上确立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以企业为主导、以需求为牵引开展研发活动,这样获得的科技成果才能被产业端所接受,从而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良性循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具有实施成果转化的迫切需求。企业要确保在竞争中不被淘汰,最重要的是持续推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对于广大企业而言,无论愿意与否,都必须参与更高层次的竞争才能生存,最高效的路径便是通过实施成果转化,从根本上奠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是企业具有促成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随着产业技术的复杂度日益提升,单项科技成果或专利技术难以独立形成产品,需要多项技术整合成技术包,并通过批量生产实现规模经济效应,才能形成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企业作为经营主体,掌握人力、物力、财力、人才、管理数据等创新要素,能够高效实施科技成果转化。

三是健全的法律制度为企业实施成果转化保驾护航。企业法律制度对企业设立、资本管理、治理体系等均有完善的规定,在利益分配、风险承担、权责利判定等方面清晰明了,为企业积极实施成果转化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不断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也为企业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解决了后顾之忧。

以多元协同式机制促进转化

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不匹配,需要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端”“供给端”“服务端”三端同向发力,加快构建企业为主导,多元协同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一是“需求端”实施“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成果转化”。坚持“产业界出题、科技界答题”,确立企业“出题人”“阅卷人”角色,探索龙头企业“包干制”,由政企共同出资,赋予龙头企业资金分配权、路线决定权、团队组织权,牵头组织开展企业需求类科研攻坚,推进研发、转化活动一体化进行,真正从源头上提升科技成果供给质量。建设面向高校院所和企业的概念验证中心,构建科技成果评估、转化、投融资、样品开发等概念验证服务体系。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产品首购首用;加强场景应用,为技术找场景、为场景找市场,推动新产品更快进入市场。探索设立科技成果转化税收优惠政策,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产品进行针对性补贴。

二是“供给端”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活产出动力。明确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定位,对其教学、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工作做好区分,遴选出适应企业需求的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容错纠错机制,探索将科技成果单列管理,不纳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范围。建立合理的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分配模式,平衡各方利益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唤醒“沉睡专利”,高校、科研院所依托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在一定时期内没有转化的,免费向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开放。

三是“服务端”加快培育专业化服务市场。科技成果转化不仅在供需资源方面具有无形化、非标准化、专业化等特性,在交易过程方面也具有匹配概率低、交易过程复杂、应用周期长、投入成本高等特性。要建设一批专业化、市场化的成果转化服务机构,作为链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政府的纽带,将科技创新成果直接推向市场。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完善科技中介职业资格评定制度,将高层次技术转移人才纳入国家和地方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经纪的学历教育。对于头部技术经理人,可通过优惠募资吸纳其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基金LP、支持其有限参股优质项目。围绕市场需求,打造全国性或区域性的成果转化数字平台,汇聚技术、项目、人才、服务等专业数据,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落地速度。

(作者系广州市政协副主席、广州市科技局局长)

  • 相关阅读
  • 木耳产业里的增收致富路(经济聚焦)

      核心阅读  经过5年发展,山西省中阳县木耳种植从无到有,助农增收能力从弱到强,产业链条从短到长,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2023年,中阳县干木耳产量480万斤,年产值1.5亿元,带动...

    时间:11-28
  • “工业诊所”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2023江西智库峰会暨国家级大院大所产业技术及高端人才进江西活动近日举行,为落实“强科技、强工业、强人才、强县域”行动注入动能。近年来,江西抚州东乡区依托中科(东乡)智汇工场打造“工业诊所”,对接各级...

    时间:11-28
  • 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11月23日至27日,第二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在浙江杭州举办。作为推动数字贸易发展的重要平台和促进全球数字经济合作的国际公共服务产品,本届数贸会以“数字贸易 商通全球”为主题,突出专业化、国际化、市场化...

    时间:11-28
  • 强化金融支持 助力民营经济

      本报北京11月27日电 (记者吴秋余)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全面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引导金融机构树立“一视同仁”理念...

    时间:11-28
  • 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揭榜挂帅”项目启动

      本报北京11月27日电 (记者蒋建科)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2023年度“揭榜挂帅”项目启动会议日前在黄三角国家农高区召开。  据介绍,围绕“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端牢中国饭碗”这一国家战略需求,加...

    时间:11-28
  • 全国秋粮收购超过6000万吨

      本报北京11月27日电 (记者杜海涛)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最新数据显示,各地秋粮收购正在有序展开,截至目前,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秋粮超6000万吨。南方中晚籼稻收购进度大约在六成左右;东北、华北地区...

    时间:11-28
  • 我国工业企业利润连续3个月正增长(新数据 新看点)

      本报北京11月27日电 (记者刘志强)11月2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工业企业利润数据:10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2.7%,连续3个月实现正增长,工业企业效益持续改善。  工业企业累计营收转为增长。工业...

    时间:11-28
  • 全面开放制造业,强化外商投资信心(开放谈)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需求不足,但在极其不利的外部环境下,中国制造业吸引外资依然保持了整体稳定,成绩来之不易。这一增长态势的延续,离不开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不断提升的创新能力、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

    时间:11-28
  • 发改委:从三方面把握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定位

    27日下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人民网记者 许维娜摄 人民网北京11月27日电 (记者许维娜)社区是城市公共服务和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为更好推动优质普惠公共服务下基层、进社区,国家发展改革...

    时间:11-27
  • 李毅中:实现新型工业化要靠创新驱动和科技创新

    人民网北京11月27日电 (记者孙博洋)11月25至26日,以“推进新型工业化 培育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2023(第八届)中国制造强国论坛在河北保定举行,各界专家学者就中国制造业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论坛上,中国...

    时间:11-27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