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

绿色转型风劲吹 产业结构焕新颜

2024-09-12 15:52:00

来源:人民网 原创稿

【观点摘要】

·逐“绿”求变,传统产业焕新发展。

·布局绿色低碳产业新赛道,培育绿色竞争新优势。

·数字化绿色化“双化”协同转型发展,塑造“1+1>2”整体效应。

“矿进棚、煤进仓,用矿不见矿、用煤不见煤、运料不见料、生产不见尘,智慧环保监控平台一屏览全厂。”这是江苏一家钢铁企业的生产场景。在全国,类似的钢铁企业不在少数,它们正大力推进节能降碳与绿色转型,风驰电掣般驶上“绿色轨道”,有力提升了全行业绿色发展水平。

当前,这些绿色转型实践如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推动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离不开政策的引领。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要求,加快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包括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室主任、研究员涂圣伟做客《中国经济微观察·专家谈》时表示,我国传统产业体量大、分布广泛,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坚实基底,同时也是资源能源消耗大户。毫无疑问,传统产业在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中具有关键作用。

涂圣伟以钢铁等行业为例介绍,近年来,我国众多传统产业通过绿色转型,在技术装备水平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塑造出新的竞争优势。例如,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从2014年到2023年,我国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平均吨钢综合能耗下降5.87%,吨钢二氧化硫排放下降81%。

这一组数据,是钢铁行业绿色转型的生动注脚。

“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将是一个持续推进、久久为功的过程。”涂圣伟表示,需要特别重视标准的引领作用。标准是质量的保障,只有坚持高标准,才能实现高质量。要通过不断更新土地、环境、能效、水效和碳排放等标准,以国家标准提升来引领传统产业绿色转型。

《意见》提到,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发展实际,坚持统筹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科学设定绿色转型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行业先行探索。

《意见》明确要求,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涂圣伟表示,实现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要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绿色低碳产业培育壮大一体推进。绿色低碳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其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的成色。

历经多年发展,我国由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催生形成的绿色生产力蓄势待发。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品、锂电池等绿色低碳产业蓬勃发展,已成为新的绿色经济增长点。

位于广州市的新能源汽车智能生态工厂总装车间,映入眼帘的是高速运转的生产线、机器人挥舞着机械臂、自动导向车忙碌地穿梭其中。仅需53秒,就有一台新能源汽车“驶”下生产线。这一幕,生动展现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繁荣景象。

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多年领跑全球,光伏产业链主要环节产量也连续多年保持全球第一。

对于如何发展壮大绿色低碳产业?《意见》给出明确方向和实施路径。其中,建好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非常关键。

涂圣伟建议,一方面,要以企业为主体,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绿色低碳企业,打造一批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同时,以标准为引领,推动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建设,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另一方面,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模式和以环境治理效果为导向的环境托管服务,强化对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提升绿色低碳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

《意见》还提到推动绿色化、数字化协同转型发展。涂圣伟表示,强调 “双化” 协同转型,旨在通过数字化引领绿色化、绿色化带动数字化,形成 “1+1>2” 整体效应。

在江苏省镇江市,镇江港年吞吐量超亿吨。这里,无人斗轮堆取料机伸出有力臂膀,灵活抓取放置货品;装船机伸出有力臂膀,将货品交予绵延数公里的自动化流程线;船舶岸电系统为各类到港船舶提供岸电电源,电动通勤班车、电动工程车、电动叉车、电动装载机、电动清扫车沿着各自路线,描绘出流动的绿色风景。

这些年,该港口利用绿色动力,实现华丽转型,展现出 “零碳” 与 “智慧” 双向赋能的成效。

涂圣伟表示,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快速发展,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和领域。这些技术对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促进作用,正从单点、局部向多领域、多环节拓展深化,在推动产业绿色化发展和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预测,至2030年,数字技术赋能全社会总体减排量将达 12%至22%。

【相关阅读】

中国经济微观察:共建“一带一路”下一个金色十年可期

中国经济微观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以进取的姿态解决问题

中国经济微观察:以“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战略紧迫感 加快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

中国经济微观察:持续巩固增强内需主动力 全年主要预期目标有望圆满完成

中国经济微观察:我国外贸三大支撑力凸显 六方面实现促稳提质

中国经济微观察:我国文化市场循环畅通 文化产业繁荣向好

中国经济微观察: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实行更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中国经济微观察:加快完善银发经济支持政策体系 重视科技第一动力作用

中国经济微观察:“含金量”“含新量”不断提升 中国经济新动能加速形成

中国经济微观察: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 经济“压舱石”“助推器”作用凸显

中国经济微观察: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优势互补形成实践价值 互利共赢收获亮眼成绩

中国经济微观察:绿色转型赋能高质量发展 加速深挖“第二矿山”潜力

中国经济微观察:新机遇、新趋势汇聚新动能 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发展壮大

中国经济微观察:消费市场亮点频现 发挥中国经济持续向好重要支撑作用

中国经济微观察:一季度中国经济稳中有进 “奋力一跳”能够实现全年预期目标

中国经济微观察:我国外贸开局有力、起势良好 有望延续稳定增长势头

中国经济微观察: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推进 透视中国经济向“新”力

中国经济微观察:大力发展绿色储粮 耕好减损“无形良田”

中国经济微观察:乘势而上再出发 中国品牌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和成果

中国经济微观察:中国新能源产业活力涌动 优质产能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微观察:开放合作是唯一选择 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指控不实

中国经济微观察:防霉保粮促减损 颗粒归仓保安全

中国经济微观察:加大改革力度 确保人民群众从改革中获益

中国经济微观察: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堵点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中国经济微观察:海南自贸港6年:新高地,新作为

中国经济微观察:“两新”政策落地显效 不断激发投资活力

中国经济微观察:为什么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权威部门解读

中国经济微观察:“两新”加力政策促进消费需求 带动多领域增长

  • 相关阅读
  • 我国秋粮即将迎来大面积收获 多地“粮”策保丰收

    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目前西南地区秋粮已开始大面积收获,除南方双季晚稻之外,其他大部地区秋粮进入成熟关键期,预计还有20天左右将迎来大面积收获。当前,各地各部门多措并举保障秋粮丰收。 种子是农业的芯...

    时间:09-13
  • 聚焦青春消费 业界探索美好生活新方向

    人民网北京9月13日电 (记者许维娜)金秋九月,天高气爽,全国各大高校迎来开学季,校园中再度洋溢起青春的蓬勃气息与无限活力。 当前,年轻一代的消费理念正发生深刻转变。有专家表示,他们不仅追求物质满足,更重视...

    时间:09-13
  • 上市险企2024年半年报观察:强化科技赋能 做好“五篇大文章”

    保险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减震器”“稳定器”。近期,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等5家A股上市保险公司陆续发布2024年半年报。半年报显示,“服务实体经济”“做好五篇大文章”“加大科技创新...

    时间:09-13
  • 行业大模型:打通AI场景应用“最后一公里”

    “去年我们接触的客户对大模型的认知还相对较少,质疑的声音比较多。今年我们明显感觉到,大家讨论的已经不是要不要用大模型,而是如何用的问题。”在近日举行的“云端眺望 数智共生”2024浪潮云数智未来大会上,浪潮...

    时间:09-13
  • 中国能源:拥抱科技 逐“绿”求“新”

    原标题:中国能源:拥抱科技 逐“绿”求“新”在天山脚下,戈壁滩上,近万亩连绵不绝的光伏板沐浴在阳光中,这是全球目前投运规模最大的万吨级绿氢炼化项目——中国石化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 在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

    时间:09-13
  • 财经观察:中秋出游性价比“拉满” 传统体验活动受青睐

    “今年中秋假期会带上老人、孩子到北戴河待2天。”北京的刘先生表示,一家人在海滩上赏月,应该别有一番滋味。 不同于去年中秋、国庆假期的8天长假,今年的中秋假期恰好在暑期与国庆节之间,机票、酒店价格堪比“淡季...

    时间:09-13
  • 多方合力引导资金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专精特新企业成年内IPO主力军

    本报记者 贺王娟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11日,年内共有30家专精特新企业首发上市(IPO),占全部IPO企业数量的47.61%。今年以来,政策层面持续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支持力度。《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北京、...

    时间:09-13
  • 首个上海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产品今日上线交易

    本报记者 田鹏9月13日,首个上海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产品——SHCERCIR1正式上线交易,旨在加快构建上海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体系,进一步丰富上海碳普惠减排量消纳渠道。据了解,SHCERCIR1可以用...

    时间:09-13
  • “引进来”+“走出去” 外国展商看好中国市场

    本报记者 吴晓璐 郭冀川9月12日,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开幕。作为中国扩大开放的重要窗口,在服贸会国家会议中心综合展上,记者感受到了我国在“引进来&rdqu...

    时间:09-13
  • “金融服务专题”开展 多条City Walk路线纵览金融新成就

    本报记者 昌校宇 杨洁今年服贸会共分为九大专题,其中的金融服务专题以“改革开放谋大局,金融为民谱新篇”为主题,线下参展机构达104家。9月12日上午,《证券日报》记者来到金融服务专题展区,在...

    时间:09-1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