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

以科技创新托起丰收希望

2024-09-21 09:01:00

来源:人民网 原创稿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9月22日,秋分节气,亿万农民将迎来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从鱼米之乡到雪域河谷,从白山黑水到黄土高坡,广袤田野里铺黄坠绿,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我国粮食产量连续9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在托起丰收希望的当下,科技创新正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迈进的关键动能。

种业振兴撑起丰收希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种业振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

水稻、玉米、小麦、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关键。何以保障?答案是种子。

2021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为贯彻落实种业振兴行动总体部署,农业农村部组织制定《国家育种联合攻关总体方案》,围绕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的目标,深入推进国家育种联合攻关工作。

今年,是种业振兴从“三年打基础”转向“五年见成效”的关键之年。纵观这3年,种业振兴五大行动阶段性任务落实落地,一些基础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实现新突破,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种业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四川眉山东坡区复兴镇水稻种子基地满目青翠,秧苗长势喜人。图片来源:人民图片

华浙优261,2024年被确认为超级稻品种,攻关田最高亩产672.5公斤;星乐优717、龙粳113等新品种食味品质获得突破,并逐步获市场认可;特早熟品种昌农早6号,为长江中下游稻作区“稻—稻—油”生产提供品种支撑……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如今,我国国家级种业基地加快布局,由216个农作物基地、262个畜禽育种场、91家水产原良种场组成的“国家队”,供种保障能力由70%提高到75%。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兴旺表示,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保障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高标准农田绘出“粮”辰美景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支持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

金秋九月,贺兰山脚下的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灵沙乡农田仿佛蒙上了金黄色的滤镜。放眼望去,万亩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硕大的玉米被紧紧包裹在翠绿的叶子中,孕育着今年的丰收。

由曾经的“白茫茫”变成现在的“金黄黄”,何以绘出丰产“粮”辰美景?答案是良田。

盐碱地被称为“土壤癌症”,高盐量导致农作物低产甚至无法生长。自然资源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盐碱地面积约为15亿亩,其中可利用的盐碱地约5亿亩。从国情来看,我国耕地总量少,质量总体不高,后备资源不足。利用好“沉睡”的盐碱地资源,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牢牢牵住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牛鼻子’,首先要从耕地入手。”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研究员郧文聚表示,要稳定耕地格局、优化耕地布局,建设高标准农田,才能全面提升粮食综合生产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变成“金黄黄”的地方不只是灵沙乡。近年来,各地通过协同推进盐碱地治理和综合利用,盐碱地面积不断减少,重度盐碱地面积比例逐年降低。

今年夏收期间,山东东营耐盐碱小麦喜获丰收。图片来源:人民图片

在河北沿海滩涂,多地重点围绕控盐、培肥措施,推广暗管排盐、水肥盐优化调控等技术模式,坚持“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不断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今年将完成建设盐碱耕地高标准农田20万亩;在内蒙古黄河灌区,通过底施改良剂,结合冬季灌溉压盐,示范田的作物根系土壤的盐含量由平均4‰下降到1.5‰左右;在山东黄河入海口,根据盐碱地含盐量梯度变化,分别建设一批盐碱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产业示范园,打造盐碱地农业创新高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推进,耕地质量总体进入持续改善、稳中有升阶段,粮食生产条件明显增强,粮食安全基础更加坚实。截至2023年底,我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0亿亩以上;全国耕地平均等级达到了4.76,比2014年提高了0.35个等级。

“不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建设标准,加强基础地力培育,不仅提高了粮食单产,而且增强了耕地韧性。”郧文聚说,在保障吃得饱的基础上,还要向保障吃得好、吃的健康、吃的安全发展。

智慧农机跑出农业机械化“加速度”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

向农业强国阔步迈进,科技创新是变量。农机装备是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石,也是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何以保障?答案是智慧农机。

“北斗+”为农业插上智慧的翅膀,在秋管秋收一线,天上飞的无人机,地上跑的北斗导航大型农机,都成了种粮好帮手。截至目前,全国装有北斗定位作业终端的农机装备已超过200万台(套)。

农机给力,种地省力。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在耕种管收各环节广泛应用,大田种植信息化率达到26.4%。

“现代农业生产,必须配备现代化的科技装备。”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刘录祥说,作为农机生产制造和使用大国,我国农业机械装备高质量发展正在加快推进,通过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两端发力,突破关键技术,拓展应用场景,农机装备产品体系日益丰富,目前可以生产4000多种农机产品。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4%,科技装备已成为粮食连年丰收的重要保障。

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粮食稳产增产,根本出路也在科技。科技翻涌稻菽浪,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更稳。

  • 相关阅读
  • 净化资本市场环境 多部门联手斩断“小作文”利益链

    本报记者 吴晓璐9月21日,公安部网安局发布一则打击证券市场网络谣言案件。据公安部网安局介绍,刘某、陈某、邵某3人为博取关注、吸粉引流、谋取利益,故意编造发布涉转融通谣言信息,误导公众认知,涉嫌扰...

    时间:09-22
  • 传递积极信号 年内136家上市公司公告“不减持”

    本报记者 孟珂9月份以来,已有上海港湾、恒帅股份、上海艾录、贵州三力等多家上市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等作出不减持股份承诺。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时间:09-22
  • 投融资势头强劲 助力商业航天“摘星揽月”

    本报记者 寇佳丽年初至今,商业航天领域的投融资保持强劲势头,市场规模快速增长。IT桔子数据显示,截至9月22日,年内商业航天领域共发生投融资案件15起,比去年同期多4起,同比增长36.4%。从金额看,15起案...

    时间:09-22
  • 上海启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大宗商品供应链融资业务试点

    本报记者 郭冀川 韩昱据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微信公众号“上海商务”消息,9月21日下午,上海正式启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大宗商品供应链融资业务”试点。有色网金属交易中心、上港云仓以及...

    时间:09-22
  • “施工图”来了! 九部门联合发文推进智慧口岸建设

    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记者邹多为) 口岸是对外开放的门户。海关总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等九部门日前联合公布《关于智慧口岸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要加快口岸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推进智慧口岸建...

    时间:09-22
  • “双碳”目标提出四周年 市场化机制推动企业逐“绿”而行

    本报记者 田鹏 毛艺融近年来,环保材料已然成为产品的标配、节能设备广泛应用于生产车间,更有企业将绿色生产写入发展规划。自2020年9月22日,中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双碳”目标(二氧化...

    时间:09-22
  • 湖南省金芙蓉投资基金推介会走进深圳、上海、北京

    本报讯 (记者何文英)9月18日至20日,湖南省金芙蓉投资基金推介会(以下简称推介会)相继走进深圳、上海、北京。本次活动由湖南省财政厅、湖南省央企合作对接暨重大招商引资驻京工作专班指导,湖南财信金融...

    时间:09-22
  •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陆磊: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 提高可持续信息披露水平

    本报记者 吴晓璐9月21日,2024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年会(以下简称“绿金委”年会)在北京通州国际财富中心举办。这是自2015年成立以来,绿金委连续第十年举办年会活动。今年绿金委年会...

    时间:09-22
  • 2024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发布 民营企业入围数量占比达74.80%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合肥9月20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今天上午,在合肥举办的2024世界制造业大会上,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2024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榜单(以下简称“500强企业”)。榜单前...

    时间:09-21
  • 财经观察:以旧换新助力汽车、家电类消费需求逐步释放

    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我国高质量发展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记者梳理发现,自3月份国务院印发了《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以来...

    时间:09-21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