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

微医控股递表港交所,AI赋能催生“价值医疗”商业闭环

2025-01-06 16:16:59

来源:中国新闻网

  AI医疗发展进入提速期,革新传统医疗服务的同时为资本市场注入强大活力。2024年12月31日,微医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微医控股”)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据公开信息,微医控股曾创办中国首家互联网医院,引领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发展。

  招股书显示,微医控股2021年至2023年的收入分别为9.62亿元、13.68亿元及18.63亿元,2023年上半年和2024年上半年收入分别为8.77亿和18.18亿元,同比增长107.4%。其经调整亏损率由2021年的140.8%降至2023年的27.1%,2024年上半年降至7.0%,亏损大幅收窄,接近盈利。

  根据Frost& Sullivan(弗罗斯特沙利文)数据,按2023年收入计,微医控股位列中国AI医疗公司首位,在AI医疗市场占有率达到10.6%,是中国AI医疗健康解决方案龙头提供商。

  财务报表背后,微医控股打造的“价值医疗”体系备受关注。根据招股书,其AI医疗服务依托健共体提供,是中国唯一一家实现了按人头、按价值付费的AI医疗健康解决方案提供商,通过AI驱动的数智化能力赋能,助力政府构建区域健共体,为健共体内居民提供医保按人头付费的价值医疗服务。

  微医控股落地实践的数字健共体,基于三明医改经验进行了因地制宜的创新,通过AI赋能的综合解决方案,有效助力各地医共体建设升级,被行业广泛认为是推进构建“以健康为中心”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有力抓手。

  创新健共体模式,实现AI医疗价值闭环

  2022年,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引导地方探索基层数字健共体建设”。2024年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明确提出推广三明经验实现5年内全覆盖的目标,三明医改的未来方向将聚焦于从“医共体”向“健共体”的升级,以构建“六病共管”体系等措施,推进从单纯医疗到全面的健康管理。

  值得关注的是,微医控股全程深度参与了三明医改,三明医改3.0提出构建“整合型健共体”,其理念与规划与微医控股首创的健共体模式高度契合,且其核心抓手正是微医控股与上海瑞金医院共同打造的“AI六病共管”服务模式。

  今年4月,全国首家全生命周期“六病共管”中心在三明开诊。“六病共管”选取肿瘤、心脑血管、呼吸、代谢、生殖医学以及老年医学6类高发病率疾病,打造多病共管的创新模式,实现了由上海瑞金医院和三明市医疗机构共同对患者进行诊疗和管理,有力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和扩容下沉。其中,微医控股负责提供数智技术支持,为全国医防融合新模式打样。

  健共体模式的显著优势在于:创造性地把行业技术变革融进服务中国医改的进程中,让行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能充分利用“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实施红利,以驱动价值医疗落地实现民生效应与商业闭环。AI应用因此有了最大的需求方和支付方,连接了最广泛的用户,基于此,健共体模式才能实现按人头、按价值收费的商业模式。招股书显示,微医控股的AI医疗服务通过天津数字健共体已为约90万人提供多病种及糖尿病管理服务。

  如何践行价值医疗是该模式的关键,只有构建有效提升患者健康水平的服务体系,才能建立盈余保障。微医控股在天津落地的天津市健共体,推动糖尿病按人头总额付费改革,基层医疗机构向政府申报为健康主管机构,按照统一规定的健康管理服务包要求提供相应服务,并需向政府部门规范报送相关信息,包括检查化验指标数据、并发症筛查情况以及诊疗用药方案等。这一机制既保障了患者能得到标准化、高质量的慢病管理服务,也使得微医控股通过其严格的健康管理会员服务质控体系,将按人头及按价值付费的模式扩大至更多慢病领域。

  据招股书数据,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天津市健共体在管糖尿病会员的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由17.8%上升至44.2%,血压达标率由19.5%上升至61.5%,血脂达标率由24.8%上升至27.9%;这18个月的管理期间,合作医疗机构的糖尿病人均医保额度实现盈余。另据官方数据,在由政府向签约患者发起的慢病管理工作满意度调查中,参评患者满意度高达97%。

  AI已经成为数字健共体的核心驱动力,微医控股自主研发了行业领先的医疗垂类大模型,并基于大模型开发出“AI医生、AI药师、AI健管、AI智控”四大智能体,统一部署至健共体医疗机构,实现诊前、诊中、诊后的AI全流程支持。如诊前AI协助患者信息收集、初步评估、分诊导诊,诊中协助辅助诊断、治疗方案建议、处方审核,诊后协助复诊管理、用药指导、健康教育等。

  微医控股的“AI健管”应用,让健康管理师的单人管理人数从2022年的约550人提增至2024年上半年的约2000人。其以健康管理师为主的自有医疗团队共137人,人效比极高。

  得益于健共体模式下区域“三医”(指医疗、医保、医药)数据、服务的互联互通,微医控股的AI能力能够深度融合进检查、健管、诊疗、药事服务和医保监管等全流程,不仅系统化、规模化提升了“三医”的服务质量和效率,更进一步催生了AI医疗的商业化闭环,高粘性的多样化健康需求,立体化的诊疗健康数据等,都为后期的增值服务、模型训练迭代等开拓出空间,成为其可持续发展的独特竞争力。

  业务涉及全产业链,剑指AI医疗行业平台

  招股书显示,微医控股的核心业务包括AI医疗服务和数字医疗平台。AI医疗服务依托健共体为各级医疗机构提供解决方案,主要包括健康管理会员服务、云药房和增值服务;数字医疗平台则主要包括数字医疗服务、线下医疗中心服务、企业会员服务等。

  看似独立的两块业务,实则巧妙地构建起资源共享、完善服务链条的深度融合。微医控股的AI技术壁垒离不开其数字医疗平台积累的高质量数据支持,健共体模式能快速落地,也得益于数字医疗平台的线上线下服务体系构建经验。目前,微医控股的数字医疗平台已经连接了约11500家医疗机构和31.8万名医生。数字医疗平台+健共体模式,涉及了上游算力和数据基础层、中游大模型平台技术层、下游各类场景应用层的全产业链生态圈,形成了微医控股AI医疗在数据、技术和场景方面的综合优势与壁垒。

  微医控股作为技术赋能医疗领域的深耕者,以其敏锐的行业洞察力,总能在关键时刻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踩准技术革新的每个节奏。

  微医控股在2017年便前瞻性地组建AI医疗团队,与浙江大学联手共同设立AI实验室,探索AI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创新应用。目前,微医控股已经取得微医医疗大模型、微医医疗助手大模型、微医健康助手模型、微医生文本生成算法4种AI算法的国家备案,超过50项的AI发明专利的独家许可权。如微医医疗大模型在CMB医疗AI模型评估平台上名列首位,并在MedBench自测榜单中一直名列前茅。

  业界普遍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先行者优势”尤为显著。那些率先掌握技术领导权的企业将会长期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后来者很难撼动这一优势地位。招股书显示,微医控股未来还将开发行业领先的医疗AI开发平台,为行业提供医疗AI智能体和专业模型的MaaS级服务,持续推动医疗健康服务体系的升级和提效。

  抢占市场先机,政策红利期加快业务扩张

  AI作为关键的生产力工具,正推动着产业的深刻变革,重塑生产关系。微医控股正是凭借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双轮驱动,在AI赛道上快速取得突破。

  根据媒体报道,天津数字健共体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实现了健康指标提升、服务能力提升、降低医保支出增幅“两升一降”成效,目前天津已经在全面推进各区的医共体向数智健共体升级,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按人头总额付费改革。微医控股的服务重点也转向以AI赋能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扩大慢病管理服务病种并实现“多病共管”,以打造更具有性价比的服务。

  “多病共管”模式通过对基础慢病等疾病的共同管理,促进了从“单一疾病管理”向“全人健康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转变,旨在实现医疗成本的最优化和健康效益的最大化。面对人口老龄化加速、慢病发病率上升等挑战,这一模式将成为微医控股在行业中构建的又一高壁垒。

  根据公开消息,微医控股不仅推动成立了全国重大慢病基层数字化共管专家组,还联合上海瑞金医院、腾讯,多方联动共同研发AI驱动的“多病共管”学科体系、产品体系、运营和管理体系,推动AI在早期预防、个性化健康管理等方面的深入应用。天津数字健共体内的慢病管理中心也正在逐步拓宽服务范围,将覆盖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阻肺四大类慢性疾病,以及肿瘤、心理等更多疾病,进行综合健康管理。

  可以说,将企业发展融入国家战略已成为微医控股的“战略密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两个着力点,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今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发布的《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共列出84个应用场景,积极推进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发展。

  模式的成效已验证,未来前景广阔,政策红利期正当时,接下来,该做的就是快速的模式复制和业务扩展。可以预见,未来5年健共体模式在全国范围铺开后将打开更大的市场。

  • 相关阅读
  • 财政部:设备更新贷款财政贴息政策 实施期限延长

    本报讯 (记者韩昱)据财政部网站1月6日消息,日前,财政部发布《关于设备更新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有关事项的补充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提出,为加强财政货币政策协同,发挥财政贴息政策引导放大作用,进一步加力...

    时间:01-06
  • 两部门:提升新型储能调用水平 完善峰谷电价机制

    本报记者 杜雨萌1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对外发布的《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优化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要提升新型储能调用水平。在新能源消纳困难时段优先调度...

    时间:01-06
  • 政策暖风助推入境游市场繁荣发展

    本报记者 寇佳丽作为提振文旅消费、推动经济发展、增强国际交流的重要力量,我国入境游市场潜能正不断释放。近日,福建、江苏、天津、贵州等多地发布新政,旨在更好促进入境游市场繁荣发展。例如,1月5日消息,福建省...

    时间:01-06
  • 全球制造业保持平稳趋升态势 亚洲制造业引领全球经济稳定复苏

    本报记者 孟珂1月6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12月份全球制造业PMI为49.5%,较2024年11月份上升0.2个百分点,连续2个月小幅上升,刷新2024年下半年以来新高。2024年,全球制造业PMI均值为49.3%,较2023...

    时间:01-06
  • 去年12月份新增信贷有望环比大幅增加 今年1月份金融数据“开门红”可期

    本报记者 刘琪2024年12月份的金融数据即将出炉。在“收官”数据正式发布前,《证券日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和多家机构,对该月金融数据进行前瞻。业界普遍预计,2024年12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环比将大幅...

    时间:01-06
  • 2024年12月份CPI同比涨幅或持稳 PPI同比跌幅有望收窄

    本报记者 孟珂2024年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月度报告即将发布。对此,多位业内专家认为,由于2024年12月份食品及非食品价格涨跌互现,叠加去年低基数效应,CPI同比或持稳,仍将保持温和上涨趋...

    时间:01-06
  • 要素保障支持 城市更新将步入“黄金发展期”

    本报记者 韩昱 张芗逸“大力实施城市更新”,是2024年12月份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今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之一。这一工作在近期又迎来新动向,1月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城市更新关系城市...

    时间:01-06
  • 最高法:做好资本市场司法保障

    本报记者 吴晓璐1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简称“最高法”)举行2025年首场发布会,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以高质量审判服务保障科技创新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从总体要求、依法加强科技创新成果保...

    时间:01-06
  • 三部门联合印发《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 加快布局国家数据基础设施 每年将吸引直接投资约4000亿元

    本报记者 郭冀川1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的《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正式发布,《指引》阐述了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概念内涵、发展愿景、总体功能、总体架...

    时间:01-06
  • 四部门:切实做好企业2024年年报工作

    本报讯 (记者韩昱)据财政部网站1月6日消息,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日前印发《关于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切实做好企业2024年年报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企...

    时间:01-06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