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

将密切跟踪形势,梯次拿出政策“后手”

2025-01-11 17:36:07

来源:人民日报

  将密切跟踪形势,梯次拿出政策“后手”(权威发布·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本报记者 曲哲涵

  1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财政部副部长廖岷等介绍了财政政策支持高质量发展成效等相关情况。

  财政政策加力显效,财政运行总体平稳

  “2024年,财政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力落实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推动经济回稳向好和社会大局稳定。”廖岷表示。

  政策精准发力支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促消费,落实支持县域商业建设等扩内需政策,在下半年专门安排15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扩投资,全年发行4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发行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其中7000亿元支持“两重”建设;使用2023年增发国债支持加强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保民生,继续加大投入力度,支持中低收入和特殊群体。前三季度,通过降低失业保险费率和稳岗返还两项政策,共向企业释放政策红利超过1500亿元;向17万户企业发放共计9亿元扩岗补助,惠及62万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平稳转换。

  更大力度支持地方政府缓释偿债压力。实施近年来力度最大的一揽子化债方案,合计安排12万亿元政策资金。2024年2万亿元置换额度已发行完毕,2025年2万亿元置换债券已启动发行工作。置换政策使地方当期流动性压力大为减轻,各地置换债务平均成本普遍降低2个百分点以上,还本付息压力大幅度减轻,给地方腾挪出更多支持内需的空间;使债务透明度大为增加,首次正式公布隐性债务余额为14.3万亿元;使防风险、促发展协同性大为增强,地方资金链条进一步畅通,区域金融环境显著改善,发展动能不断增强。

  财政自身运行总体平稳。从2024年10月份开始,随着一揽子增量政策落地见效,财政收入增速由负转正、逐月回升。预计2024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将超过28万亿元,支出结构更加优化,基本民生和重点领域的投入力度加大。“2024年,预算执行情况较好,总体看,可以实现收支平衡。”廖岷说。

  把握力度、效率、时机,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2025年,财政部门将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打好政策‘组合拳’。”廖岷说,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未来可期,主要体现在“力度、效率、时机”3个方面。

  在力度上,用好用足政策空间,加强逆周期调节。2025年财政赤字率将提高,赤字规模将有较大幅度增加。安排更大规模政府债券,包括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具体数据将在履行法定程序后,及时向社会公布。

  在效率上,继续大力优化支出结构。

  惠民生——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推动增加居民收入;确保稳岗促就业政策“不退坡”,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社保费率、一次性扩岗补助等稳岗扩岗政策;推出有利于扩大就业的新举措,着力支持文旅行业及其他现代服务业、外贸领域等重点领域吸纳更多就业;积极用好创业担保贷款奖补等政策工具,促进小微企业发展、提升吸纳就业能力。

  促消费——多措并举加力支持提振消费,包括支持进一步扩大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覆盖范围,优化补贴的申报流程、健全回收利用的体系;支持养老服务业、文化旅游等一些新的产业发展,支持培育更多更新的消费产业和消费场景;深入开展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降低物流成本。

  增后劲——围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大对教育人才、科技攻关、乡村振兴、绿色低碳等领域的支持。

  在时机上,做到主动靠前发力,增强政策前瞻性和针对性。加快支出进度,尽快形成实际支出,带动更多社会投资,让政策发挥最大效能。

  “面对内外部环境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财政有充足的政策工具和空间。我们将密切跟踪国际国内形势,适时进行科学设计和动态调整,梯次拿出我们的政策‘后手’,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廖岷说。

  推动支持房地产政策落实落细,不断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

  财政部综合司司长林泽昌表示,为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2024年财政部优化住房交易契税优惠政策,明确与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相衔接的增值税、土地增值税政策;税务总局优化了征管政策,将土地增值税的预征率下限降低了0.5个百分点。

  根据政策安排,在2025年新增发行的专项债额度内,地方可根据需要统筹安排专项债项目,用于收回收购存量闲置土地,以及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林泽昌表示,政策效果在2025年逐步释放,将推动房地产市场进一步回稳向好。

  政府债务问题为各方所关注。财政部预算司司长王建凡表示,最近国办印发了《关于优化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机制的意见》,建立了专项债券管理新机制,从5个方面规范专项债券管理使用,支持地方政府进一步用好专项债券。

  “新清单”——投向领域由原来实行“正面清单”管理,调整为“负面清单”管理,给了地方政府更大的空间。

  “新范围”——用作项目资本金的领域新增新兴产业的基础设施、卫生健康、养老托育、货运综合枢纽、城市更新等5个行业以及一些细分行业。以省份为单位,可用作项目资本金的专项债规模上限由25%提高至30%。

  “新模式”——财政部已在10个省份以及雄安新区开展项目“自审自发”试点,提高债券资金发行使用进度和配置效率,压实地方的主体责任。

  “新来源”——拓宽专项债券偿还资金来源范围,确保按时足额还本付息。

  “新要求”——对“借用管还”全流程提出新要求,明确专项债券资金全部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严防资金挤占挪用。

  王建凡表示,财政部将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指导地方健全专项债券管理工作机制,充分释放政策效能,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人民日报》( 2025年01月11日 03 版)

  • 相关阅读
  • 聚焦拓市场增订单优服务 多地下好稳外贸“先手棋”

    本报记者 寇佳丽近段时间,天津、重庆、广州等多地发布政策、召开专题会议或举办活动,助力新一年外贸质升量稳。例如,新年伊始,广州举办“广货优品广贸全球”全年首场贸易促进活动。本场活动共计带来80...

    时间:01-13
  • 海关总署出台16条重点措施 支持中部地区加快崛起

    本报讯 (记者寇佳丽)1月12日,海关总署出台16条重点措施,支持新时代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支持中部地区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内陆开放高地方面,主要措施包括:拓展“铁海联运”“空陆联运”“空空...

    时间:01-13
  • 多地接连出台支持举措 2025年并购重组市场有望更活跃

    本报记者 吴晓璐新年伊始,各地纷纷发力支持并购重组。1月8日,无锡市政府办公室印发《无锡市推动并购重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十条举措支持企业开展并购重组,力促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同时还...

    时间:01-13
  • 2024年四季度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小幅上升

    中小企业高开工率上升;分区域指数均有所上升本报记者 孟珂1月12日,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四季度,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SMEDI)为89.0,较2024年三季度上升0.1点。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马彬表示,2...

    时间:01-13
  • 深市民营企业新年布局启新程 力促质量回报双提升

    本报记者 田鹏“新的一年,公司将继续专注主业,加大研发力度,积极对接行业前沿的新原料、新技术,从原料端、技术端出发,不断丰富研发项目,加快公司产品立项与研发节奏。”哈尔滨敷尔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

    时间:01-13
  • 今年首批地方债今日发行

    本报记者 张芗逸2025年地方政府债券(以下简称“地方债”)即将开始发行。根据湖北省财政厅、青岛市财政局发布的有关通知,湖北、青岛两地将于1月13日发行专项债券,这是今年最先发行的地方债。“湖...

    时间:01-13
  • 业界共议资本市场深化改革 提升内在稳定性成重中之重

    本报记者 吴晓璐近日,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北京召开专题座谈会时表示,坚持市场化、法治化,以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为牵引,加快推进新一轮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努力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和高质量发展积极贡献力量。1...

    时间:01-13
  • 港股IPO市场暖意足 新年首批新股受关注

    本报记者 毛艺融2025年伊始,企业赴港上市趋势已升温。Wind资讯数据显示,仅1月1日至10日期间,已有8只新股登陆港股市场。1月13日至15日,还有3只新股即将上市。更多企业也在奔赴港股市场。港交所官网显示,1月1日至1...

    时间:01-13
  • 经济大省发挥“火车头”作用 力保一季度经济“开门红”

    “两新”“两重”、科技创新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重点本报记者 孟珂岁末年初,全国多个省份相继召开经济工作会议,对2025年工作进行部署安排。其中,广东、河南、浙江与山东等经济大省明确提...

    时间:01-13
  • 旅游平台:春节期间中国县域高星酒店预订量同比翻番

      中新社北京1月12日电 (记者 刘亮)中国在线旅游平台去哪儿1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春运期间出行预订量已迎来高峰。据平台预测,1月25日或成为春运期间单日出行人次最多的一天。同时,今年春节县域旅游市场表现亮眼,高...

    时间:01-12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