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

中经评论:1.4万亿斤!中国粮“藏”在哪?

2025-01-24 15:25:47

来源:中国经济网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数据显示,全国粮食总产量14130亿斤,比上年增加221.8亿斤,增长1.6%,在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的基础上,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中国饭碗里装了更多中国粮,进一步增强了粮食安全底气。

  “二十一连丰”的成绩来之不易,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14亿多人不仅能够吃得饱,而且吃得越来越好。目前,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500公斤,远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安全线。事实一次又一次证明,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自给,才能真正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从容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今后一个时期粮食需求还会增加,耕地水资源约束日益趋紧、极端天气异常多发,总体上粮食供求将呈紧平衡状态,保数量的同时,还得保质量、保多样,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历史经验表明,粮食生产爬坡难、滑坡易,粮食安全这根弦必须绷得紧而又紧,粮食生产必须抓得牢而又牢。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其中就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提出明确目标任务,包括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加大粮食生产支持力度。确保饭碗端在自己手里,既离不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也离不开“藏粮于民”。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18亿亩耕地是红线,是战略底线,也是关系国家命脉的安全线。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关键则在于因地制宜建设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目前全国累计建成超过10亿亩高标准农田,比10年前增加两倍多,为粮食稳产丰产提供了重要支持。按计划,到2030年将累计建成12亿亩高标准农田,这将有助于积极应对几年后将会到来的粮食需求峰值。

  给饭碗里装满中国粮,科技这把“饭勺”不可或缺。目前,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分别比10年前提高13个百分点和8个百分点左右;近10年来,主要粮食作物的良种已迭代升级两轮。耕地和种子这两个要害、科技和装备这两个支撑,有力推动着千亿斤的跨越。以科技创新引领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力推进种业创新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就能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为粮食丰收持续注入新动能。

  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力军,稳粮增产首先得稳住农民种粮信心,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这就有赖于“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形成合力,让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统筹发力。一方面,不断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稳定农民种粮预期。另一方面,做大做强粮食产业,加强品牌建设,通过拉长加工产业链,提升粮食产品品质和附加值,引导更多种粮农民从卖原粮向卖产品、卖品牌转型,实现增收致富。

  节约粮食和反食品浪费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无论是推进粮食节约减损行动,将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损失率控制在国际平均水平以下,还是实施全民节粮意识提升行动,在全社会形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气,都是题中应有之义。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关乎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节约粮食,人人有责。(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邓浩)

  • 相关阅读
  • 春节前机票价格再跳水,业内: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环比小幅下滑

      2025年春节前夕再现机票跳水,部分航线跌至百元。  “没想到晚回家赶上了节前机票跳水,捡漏了!”在北京工作的李萌计划不请假,大年三十再回合肥老家,查询发现除夕机票比1月25日(大年二十六)便宜了1100元,“只花了400块...

    时间:01-25
  • 做好“加减法”、两个“没有变” 外企投资中国有了更多“定心丸”

      央视网消息:商务部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进口总额1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进口规模创历史新高,预计将连续16年稳居全球第二大进口市场。在1月23日商务部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积极扩大进口是...

    时间:01-24
  • 美国对华投资规模持续扩大 结构优化

      央视网消息:多名专家和业内人士表示,中美两大经济体不仅在全球供应链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高新技术、智能制造、医药、农业等多个领域高度互补,利益深度融合。  专家表示,最近十年,美国对华投资的规模持续扩大。...

    时间:01-24
  • 共享中国发展机遇 美国企业持续看好中国市场

      央视网消息: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中美经贸关系高度互补。中国制造业不断升级,不仅向着高端化、智能化以及绿色化的方向发展,更已成为全球产供链上的关键环节。与此同时,随着多项利好政策出台,在华美国企业亲身感受到中...

    时间:01-24
  • 大市场看中国年 | 逛百年大集 寻乡愁记忆

      央广网天津1月24日消息(记者褚夫晴 韩雨晨 实习记者李骏宇)随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街道上,天津芦台大集在“人声”中苏醒,用一场热闹非凡的盛会迎接新年的到来。  芦台大集距今已有约350年历史,最早的文字记载可...

    时间:01-24
  • 广东启动全国规模最大的车网互动灵活响应活动

      中新网广州1月24日电 (王华 沈甸)南方电网广东电网公司24日消息,广东电网会同深圳供电局组织了首次全省范围的车网互动灵活响应活动。  据了解,这次活动主要面向10千伏及以上且完成需求响应注册的商业运营充换电...

    时间:01-24
  • 从趁早买齐到随时随地 百姓“购物车”折射新春消费变迁

      央视网消息: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年货也成为大家衡量“年味”浓度的重要标准。时代变迁,消费形势也随着大家生活方式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从成长于物资相对匮乏年代的“60后”到生活条件逐渐好转的“80后”,再到成长于互...

    时间:01-24
  • 尺素金声丨这张中长期资金入市“施工图”,突破点在哪?

      近日,资本市场迎来一则重磅消息。经中央金融委员会审议同意,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消息一出,引发市...

    时间:01-24
  • 新春走基层丨遭受重创→焕发生机 来看养马甸子乡香菇宝宝的重生日记

      去年夏天,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遭遇极端降雨,引发严重洪灾,房屋受损、农田被毁,群众生活受到巨大冲击。今年春节前夕,新春走基层记者走进受灾严重的养马甸子乡,实地探访灾后重建恢复得如何。  下午三点,是一天中阳光最...

    时间:01-24
  • 上海外资经济规模最大的静安区:将持续引进更高能级全球企业

      中新网上海1月24日电 (记者 陈静)静安区外资经济的规模和占比连续多年位居上海中心城区第一。上海市静安区委书记钟晓咏24日对记者表示,静安区持续引进一批更高能级的全球企业、培育一批更具原始创新能力的本土企...

    时间:01-24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