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

“航天育种+生物育种+人工智能”组合孕育“未来牧业”

2025-02-27 16:40:03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眼下正值初春,正是新疆各地牲畜转场回圈、接羔育幼的关键期,也是大部分天然牧场尚未返青、冬贮饲草“青黄不接”的牧草“春荒”时节。但在新疆首个“智慧牧草工厂”,牧草却能快速且不分季节的生长,保障牛羊新鲜饲料供应。

  总台记者 崔宁:说到牧草,大家会想到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会想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千里沃野,但我现在所在的新疆图木舒克市智慧牧草工厂里看到的是另外一番景象,厂房里没有土壤,没有四季轮回,牧草却在这里生长得郁郁葱葱,而且看起来它的叶片也非常壮实。

  在它生长的背后每一项都有科技助力。比如说,这可不是普通灯光,而是模拟植物最佳生长光谱的智能光源,根据牧草生长的光配方来进行调控;整个智慧工厂内的温度恒定在18℃-25℃之间,这也是牧草细胞分裂最活跃的温度;这里的空气很清新,有150万株牧草集体呼吸的味道,这里有专门的二氧化碳捕集装置来吸收外部环境中的二氧化碳,促进植物生长。

  那这些牧草是怎么种植的呢?它们种在一个个小小的生长杯里。根系通过生长杯扎进下面的培养箱。

  打开来看,依然没有土壤,甚至水都很少,其实,它的生命之源就来自这些水雾。这几个喷头会定时向根部喷营养液气雾,在根系形成一层水膜,这样在没有土壤的环境下,也能吸收到充分的营养,并且能自由呼吸。这种雾培相比较传统的大田种植,节水率达到95%,让每一滴水都“算到牧草的细胞里”。

  点种的生长杯,里面是牧草的种子,黑色的也不是土壤,它是一种黑色的海绵,旁边这些是刚刚露头发芽的“草宝宝”。

  我来给大家算一笔账。我现在所在的种植区,它的种植面积大约是6000平方米,合下来大约是9亩地不到,年生产鲜草却能达到3000吨,相当于1500亩优质牧场产出的牧草。

  这种牧草叫作将军菊苣,它在大田里的种植期约2~3个月一茬,每年收割约4-6茬。但在这里,平均20天一茬,每年收割16-18茬,完全突破了季节的自然限制。

  牧草在这边生长那边就有智能机器人在收割,它沿着路面上的二维码识别方向和高度进行采收,采收下来的牧草跟当地产的玉米秸等可以加工成一种多肽的蛋白生物饲料,这种饲料的饲养效果也远远高于普通的饲草饲料。

  我们现在所在的新疆图木舒克市是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的一个相对干旱的沙漠小城,但现在有了科技的助力,这个沙漠小城也能种出草原来,填补了饲草饲料的短缺,也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牧业发展的新方向新希望。

  牧草种子上月球 返地进入育苗期

  牧草对于新疆畜牧业至关重要。除了我们看到的 “智慧牧草工厂”,新疆近年来还把牧草种子送上太空,尝试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提高牧草的产量、耐寒性等。去年6月25日‌,搭乘“嫦娥六号”的近十万粒牧草种子从月球返回地球,近日已经在新疆开始育苗种植,我们一起去看看。

  在新疆农业大学,耐盐碱耐寒牧草空间诱变育种及分子机制研究项目负责人、新疆农业大学副校长郑文新带领研究团队将搭乘“嫦娥六号”的200克、近十万粒牧草种子进行解封、分选,这些牧草种子分别是骆驼刺、和田大叶苜蓿、新疆大叶苜蓿和新牧4号紫花苜蓿。

  耐盐碱耐寒牧草空间诱变育种及分子机制研究项目负责人 郑文新:把种子带到太空的不同地方,距离地球不同距离的地方,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同的变化,希望通过太空育种,能够把种子的耐盐碱、耐寒、耐旱、耐热,很多特性能够创造出来。

  选种后,研究人员把种子送往全封闭培育室进行点种育苗。

  据了解,新疆牧草种子已经不是第一次进入太空。2022年6月,新疆曾把骆驼刺、伊犁绢蒿、驼绒藜、新草1号苏丹草四种牧草种子随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带上太空,在天宫一号太空站启动了耐盐碱耐寒耐旱牧草空间搭载实验,结果非常令人惊喜。

  耐盐碱耐寒牧草空间诱变育种及分子机制研究项目负责人 郑文新:我们从太空带回来这个种子以后,通过试种发现确实是出现了很多非常好的变化,比如它生长速度更快,产量更高,它比普通的、没有做太空育种的产量可能要高百分之三十左右。到了别的品种都已经变黄的时候,它仍然是绿的,比其他的品种要晚十多天的时间(变黄)。通过太空育种,它的抗寒的性能、耐旱的性能,产量这些可能都有比较好的变化。

  据了解,未来几年,新疆将继续通过“航天育种+生物育种+人工智能”等科技组合,深度挖掘返地牧草种质资源特性,对筛选出的优异株系进行扩繁,培育出更多品质优良的牧草新品种。

  • 相关阅读
  • 夯实数据底座 多地加快推进“数字住建”建设

    本报记者 张芗逸2月2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下简称“住建部”)在重庆召开全国住房城乡建设系统数字住建建设推进会。会议强调,以“新城建”为引擎打造高水平数字住建,以数字住建为牵引推进...

    时间:02-28
  • 多地出台专项法规护航低空经济 兼顾“管得住”与“放得开”

    本报记者 寇佳丽近期,不少地方制定或计划制定专项法规,为低空经济“起飞”保驾护航。自2025年2月28日起,《广州市低空经济发展条例》正式施行;据无锡市司法局官网披露,去年《无锡市低空经济发展促进条...

    时间:02-28
  • 2024年社会物流成本节约超4000亿元

    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为14.1%,降至历年最低水平本报记者 韩昱2月27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2024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解读分析报告。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为14.1%,比2023年下降0.3...

    时间:02-28
  • 两部门明确银行业保险业未来5年绿色金融发展目标

    本报讯 (记者刘琪)2月27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消息,围绕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按照《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引导银行业保险业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低...

    时间:02-28
  • 青海油田涩北气田建成高原“绿色气区”

      中新网西宁2月27日电 (张文娟 杨晴 李江宁)记者27日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青海油田分公司(以下简称:“青海油田”)获悉,青海油田涩北气田4座分布式光伏发电站自2024年9月投运以来,已累计发电量超480万千瓦时,标志...

    时间:02-27
  • 报告预计,2030年中国冰雪经济总规模有望达到1.54万亿元

      中新网北京2月27日电 (记者 刘育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旗下赛迪顾问26日发布冰雪经济研究成果。该研究预计,到2030年,中国冰雪经济总规模有望达到1.54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六年平均增长率为7.82%,成为中国经济...

    时间:02-27
  • 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发布 促进全生命周期人口高质量发展

      中新网北京2月27日电 (记者 李京泽)《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25——促进全生命周期的人口高质量发展》新书发布会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实现路径”学术研讨会26日召开。报告从全生命周期视角讨论人口高质...

    时间:02-27
  • 广东汕头95个重点产业项目开工签约

      中新社汕头2月27日电 (记者 李怡青)中国著名侨乡广东汕头27日召开2025产业发展大会。会上举行95个重点产业项目开工、签约。其中多个项目落户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下称“华侨试验区”)。  此次总投资额...

    时间:02-27
  • 2025年中国零售业发展趋势展望:银发经济、体验经济将成价值创造点

      中新网北京2月27日电 (记者 阮煜琳) 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张丽君对新一年中国零售业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时表示,2025年零售业科技创新将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的重构,未来将呈现技术集群效应。同时,银发经济、体验经济将...

    时间:02-27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