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7月4日电 (记者夏晓伦)“供需双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供给侧改革要聚焦新质生产力培育,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需求侧改革要重点围绕扩大内需,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推动从‘投资于物’向‘投资于人’转变,促进消费与投资良性互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在近日召开的“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战略重点研讨会上表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工业经济研究所原所长史丹表示,能源转型不仅是结构变化,更是生产技术、消费方式的系统性变革,需警惕新能源发展带来的资源安全新挑战,通过完善电网机制、发展分布式能源等方式提升能源系统韧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表示,“十五五”时期需统筹保障粮食安全与促进农民增收,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的现代化大农业,重点解决农村老龄化、空心化问题,构建以居家养老为主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同时推进农村低效闲置资源开发,建立健全进城落户农民在农村的“三权”退出机制。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刘尚希表示,经济发展呈现数字化、低碳绿化、金融化、城市化等趋势,要深化中央与地方财政体制改革,提升中央财政支出占比,同时积极参与新型全球化,以数字货币为突破口重塑国际金融生态。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理事长肖金成表示,要依托国内区域合作促进国际次区域合作,通过西南、西北、东北等区域协同,深化与东南亚、中亚、东北亚等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以国内区域一体化应对全球经济格局变革。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原副主任王小广表示,“十五五”时期需直面房地产风险化解、创新驱动突破、消费不足长期化、外部环境恶化等挑战,分配端改革是关键,需建立累进制税收体系、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推动经济从“制造中心”向“创新中心”“市场中心”转变。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原副院长夏杰长聚焦生产性服务业与新质生产力的协同发展,提出以创新、融合、开放、集聚为抓手,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强调其作为新型劳动资料对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关键作用。
据了解,此次会议由重庆社会科学院(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联合主办,重庆社会科学院《改革》杂志社、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共同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