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7月7日电 (记者许维娜)“数据要素乘数效应有望催生十万亿级市场,而公共数据定价是激活要素市场的关键支点。”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副主任王建冬在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上指出,当前需以公共数据价格形成机制为突破口,牵住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牛鼻子”。
王建冬表示,公共数据兼具公共属性与市场价值,其定价与流通是完善社会治理和提升政府数字化服务的重要路径。随着数字经济重塑全球竞争格局,2019年数据被正式纳入生产要素范畴,“数据20条”明确要求推动公共数据按政府指导定价有偿使用。
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已形成从政策研究到地方实践的全链条突破:支撑出台《公共数据资源授权运营价格形成机制》,将运营服务费纳入政府指导价目录;在福建探索“补偿成本+合理盈利”定价模式,相关经验获央视报道;建立全国数据资产图谱网络,在十地数据交易所开展价格监测,并启动数据资产评估与人才培养体系。
针对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的定价机制,王建冬阐释了“成本加成法”的核心逻辑:各级价格主管部门通过成本监审核定运营机构的准许收入,运营机构可在范围内自主定价并备案,同时需严格区分公共数据的有偿与无偿使用场景。这一机制既保障了公共数据的公益性,又通过“政府指导+市场调节”激活了要素流通活力。
面对数据要素市场发展的长期挑战,王建冬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建立公共数据有偿使用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的收益反哺机制,探索政府机构“四定”改革(在定编、定岗、定责基础上增加“定数”),形成数据治理全闭环;以公共数据价格为基准构建“初次分配+二次分配”体系,为企业数据、个人数据定价提供参考;当前以成本法快速确立公允价格,待市场成熟后逐步引入市场法、收益法,形成动态迭代的定价机制。
“公共数据定价既是改革突破口,也是全球数据治理的中国方案。”王建冬表示,随着定价机制的完善,将推动形成“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的数据要素市场新生态,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