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里带个‘海’字,大半辈子和水打交道。将人生与祖国、民族、社会需求相连,我不后悔!”
满头白发的孔海南,是国家水专项洱海项目负责人、上海交大教授。这是他与师生座谈时的感言。
1996年,他首赴洱海考察,见“水下森林”绵延;后因污染,洱海蓝藻暴发、水质下降。
看着洱海污浊失色,已过知命之年的孔海南毅然回国,与其他专家一道奔走调研,2006年底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获批启动。
从试点到铺开,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和攻坚,曾被过度开发的洱海渐现风采。消失多年的大理鲤鱼、海菜花等重回故里,3000亩海菜花成了洱源农户的“致富菜”。
如今70多岁的他仍长居洱海边:“治理是大工程,仍需三四十年。”上海交大团队也常年在此研究,持续为洱海生态保护发力。
相关阅读:
人不负青山 青山定不负人
我见青山多妩媚
点“绿”成金,让黄梅荒山变“绿色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