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总觉得银行贷款离我们小商户很远,要么手续繁琐,要么门槛太高。”“以前是‘大海捞针’,想找到真正需要支持的小微企业太难了,好不容易找到了,看不清真实经营情况,想贷又不敢贷”……
为统筹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和银行放贷难的问题,2024年10月,金融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了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截至2025年6月末,各地累计走访了超过9000万户小微经营主体,银行对“推荐清单”内经营主体新增授信23.6万亿元,新发放贷款17.8万亿元,其中信用贷款占比32.8%。
日前,记者在重庆调研采访时了解到,自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在重庆落地以来,当地创新“数智扫描、链上画像、网格触达”模式,依托金融大数据模型生成企业清单,推送至银行机构开展精准对接。截至目前,已下发小微企业“推荐名单”10.9万户,完成摸排走访10.19万户,发现有融资需求1.67万户,累计为1.07万户新授信231.19亿元、投放贷款199.45亿元。
数据要素赋能 精准滴灌乡村产业
盛夏时节,走进重庆璧山八塘镇的共享菜园,记者看到重庆勐马初心农产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勐马初心)负责人、退伍军人黄道宽正和战友们一起,将农户种植的蔬菜装车,配送到市区多家单位。
工作人员正在分拣蔬菜。人民网记者 杜燕飞摄
农产品配送结算账期长、应收账款多、利润薄,难以支撑大额支出。“2024年12月底,我们拿下了5家单位的食材供应订单,但算下来有200万元资金缺口。当时,我整夜睡不着觉,怕对不起跟着我们干的300多户农户。”黄道宽说。
小微企业普遍缺少抵押资产,按照传统贷款产品要求,难以达到审批条件,但不代表这类企业不优质。如何打破银企信息不对称,让这类“隐形”的优质企业“显形”?
“我们以金融综合服务网‘金渝网’为基础,创新建立企业‘推荐名单’模型。通过分析企业经营数据,精准刻画‘还款置信度’,生成推荐名单,并通过‘信易贷·渝惠融’中小微企业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推送至银行。”重庆金融监管局普惠金融处处长陆玉说,勐马初心正是凭借真实经营和稳定结算记录,被模型精准“捕捉”,进入农业银行重庆分行的对接名单。
“勐马初心有完整的经营流水,又有学校的稳定订单,我们推出的服务农业产业链小微企业专项信贷产品正好派上了用场。”农业银行重庆巴南支行客户经理龙泷说,系统一算就匹配上了200万元额度,刚好补上公司缺口。
“只用了3天时间,我们就拿到了贷款,利率只有3.55%。”黄道宽说,今年一季度,公司销售额达450万元,同比增长72%。300多户合作农户户均月收入从2800元涨到4200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实施以来,银行以数据支撑发放信用贷款,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银企信息不对称的难点。金融监管部门以及各金融机构对数据价值持续挖掘与开发,助力金融资源更精准、高效地“找到”目标客户,助力小微企业发展。
破除信息孤岛 助力稳外资稳外贸
“2024年以前,我们都是用自有资金维持公司运转的。总觉得我们这种企业,厂房是租的,贷款应该很难。”重庆浩森摩托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浩森摩托)总经理张海林表示,2024年下半年以来,公司订单增多,特别是签了单笔超2000辆越野摩托等车型的海外订单,要先垫款采购车架、减震器等关键零部件,部分特殊零部件开新模具,资金压力陡增。
工作人员正在加工摩托车零部件。人民网记者 杜燕飞摄
就在张海林一筹莫展的时候,当地街道网格员和银行工作人员主动找到他。“银行以出口订单为授信依据,在5天内为我们发放了480万元贷款,解决了采购原材料、回款周期延长的资金问题。”张海林说,在银行资金支持下,2025年上半年,公司出口额同比增长约40%。
“浩森摩托是我们多年的国际结算业务客户,但此前没有听其提起贷款需求,直到对接重庆金融监管局通过‘信易贷·渝惠融’平台推送的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走访名单后,我们才了解到公司融资困境。”中国银行重庆分行普惠部副总经理高文捷说。
“我们锚定反映企业实际经营的‘黄金字段’,形成企业画像名片,破除信息孤岛。”陆玉表示,推动“信易贷·渝惠融”平台上线“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专区”“无还本续贷绿色通道”,提供信用信息查询、信用报告下载等服务,降低金融机构政银协调成本和大数据应用成本。
金融监管总局此前发布《关于做好2025年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深化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加力支持小微外贸企业,依托进出口贸易场景及订单、物流等数据要素,提升信用评估和金融服务水平,促进稳外贸稳增长。
“让数据多跑路、让企业和银行少跑路。”业内人士表示,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扩展至全部外贸企业,利用数据要素赋能,让银行信贷不仅覆盖大中型外贸企业,更惠及小微外贸主体,体现了政策的普惠性和精准性,进一步促进外贸稳定增长。
多链条发力 推动民营经济发展
眼下重庆正值花椒收购季,重庆市江津区丰源花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丰源花椒)总经理杨天旭却为流动资金短缺犯了愁。
工作人员将花椒产品发往全国各地。人民网记者 杜燕飞摄
“花椒采摘、收购、加工的时令性很强,我们最头疼问题就是季节性流动资金短缺问题。特别是今年花椒旺季,我们新增了多个海外客户,急需百万资金扩大产能。”杨天旭说,“没想到当地银行主动找上门,通过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用一笔400万元的信用贷款,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
“围绕江津花椒特色产业,我们以‘一产一策’推出特色信贷产品,精准对接花椒产业经营主体资金需求。”重庆农商行江津先锋支行行长吴光杰介绍,近三年来,累计投放花椒产业贷款3.8亿元,支持花椒经营主体600余户,花椒贷款余额1.8亿元,花椒贷款平均利率3.55%。
这是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助力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关于做好2025年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公平精准开展民营和小微企业授信业务,支持企业发展壮大。
与此同时,为推动江津花椒产业发展,2023年,人保财险江津支公司结合区域花椒产业“企业+订单+农户”发展趋势,试点“政策性花椒价格指数保险+商业性花椒价格指数保险”组合模式。
“一方面,对因市场价格下跌给农民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提升农民种植积极性;另一方面,对因超预期价格收购给收购商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稳定市场价格,提升加工企业收购积极性,最终保障农户预期收益。”人保财险江津支公司农险部经理杨培兴说。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宏观研究部主任、研究员蔡彤娟表示,保持对民营小微企业稳定有效的增量信贷供给,要从政策引导、体制机制创新、金融机构的服务模式、企业自身的信用建设等方面入手,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金融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