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9月9日电 (记者赵竹青)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获悉,该所在中国农业科学院高产高效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项目支持下,于2025年启动实施了苹果轻简优质高效智能化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工作,推动区域产业升级,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苹果生产国。2024年,我国苹果栽培面积达2900万亩,产量5100万吨,分别占世界苹果总面积的43%和总产量的52%。随着苹果产业的迅速发展,品种结构单一、栽培模式落后等问题日益凸显,制约了果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解决上述瓶颈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根据不同苹果优势产区的立地条件和制约因素,研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新品种、新模式、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在品种结构优化、栽培模式构建、修剪技术轻简、肥水管理高效、病虫防控精准、花果管理省力、果实品质提升、果园管理智能等技术方面进行创新和集成,构建区域性苹果轻简优质高效智能化生产技术体系,创新示范推广服务模式,在不同优势产区示范推广,实现苹果生产省力降本、提质增效。
9月6日至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与天水市果树研究所、中共甘谷县委、甘谷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全国苹果高产高效技术观摩会”。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所长程存刚介绍了甘谷苹果高产高效十大技术,即:品种改良优结构,乔砧短枝优模式,省力修剪提光效,智能管理提效率,分批采摘提品质,抗旱栽培减水分、有机替代减化肥、绿色防控减农药、免袋栽培减人工、立体设防减灾害(简称“两优三提五减”)。
程存刚表示,“省力降本、提质增效”的苹果轻简优质高效智能化生产技术模式,分别在黄土高原产区、环渤海湾产区和西南冷凉产区实现了可复制、易推广,辐射带动10余万亩,有力推动了我国不同区域苹果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
“我国果业发展可分为吃不饱、吃得饱、吃得好、吃健康、吃美好等5个阶段,科技创新重点正在从高产、优质,向更注重营养、功能和感官评价转移。”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曹永生表示,加速果业全产业链培育,可以从特殊品种、特殊用途、加工用途、优质程度、稀缺程度、营养健康、特殊成分、文化艺术、民俗宗教、休闲旅游、绿色生态等方面拓宽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