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北露天煤矿,数台无人驾驶矿用宽体车在煤海中穿梭,井然有序地进行土岩运输工作,采、运、排全流程实现了无人运输作业;走进重水堆核燃料元件生产线,上下料自动工作站完成码垛,激光导引式AGV转运机器人忙碌地来回穿梭……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日前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表示,到2027年,推动五个以上专业大模型在电网、发电、煤炭、油气等行业深度应用,挖掘十个以上可复制、易推广、有竞争力的重点示范项目,探索百个典型应用场景赋能路径。
当前,我国能源领域已形成了场景覆盖广泛的人工智能发展格局。围绕资源勘探、生产运维、安全监测等环节,能源央企已经研发应用了电力、油气、煤炭等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专业大模型。
例如,在电力行业,国家能源集团建成的千亿级发电行业大模型“擎源”,构建了覆盖安全环保、电力交易、产调中枢、设备检修全链条的智能决策体系,涵盖15个业务领域、75个应用场景,实现了电力全场景智慧化升级、模型自主优化能力升级和电系统智能化升级;在油气行业,中国石油建成的3000亿参数昆仑大模型,从勘探开发、炼油化工到装备制造,应用场景赋能油气全产业链。其中,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昆仑大模型构建智能化全波形反演应用场景,提高了地震波波动方程求解效率,实现了正反演全流程10倍以上的效率提升。
能源行业人工智能业务的发展,离不开制度创新与生态培育。《实施意见》明确,鼓励企业牵头联合科研机构、高校、社会服务机构等单位,建设以技术创新融合应用为目标的跨领域、跨学科的“人工智能+”能源创新联盟,深化产学研用合作,构建开放协同、共创共享的能源智能化创新生态体系。
国家能源局科技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探索建设行业级人工智能应用测试平台,有效协同企业自主研发的大模型,解决大模型“重复造轮子”问题,避免先进算力和能源资源被过度消耗。遴选一批可复制、易推广的标杆场景与案例,鼓励体制机制与商业模式创新,推动能源领域人工智能科技项目实施与成果转化。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李镇此前在“AI焕新 产业共赢”企业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论坛上表示,国资央企要围绕服务国家战略,紧盯前沿发展态势,发挥资源和场景优势,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实现技术紧追与应用领航双向发力,协同各方力量,共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
业内人士表示,《实施意见》拓展人工智能与能源领域深度融合,提升能源领域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技术水平,推进智能算力与电力协同发展,健全能源智能化发展的创新体系,可以提升能源系统安全可靠与灵活高效运行能力,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下一步,随着政策持续加码,能源行业要做好统筹谋划,在具体项目中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取长补短,协同推进,推动应用场景不断上“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