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已至,秋意渐浓。秋风拂过,一望无际的玉米田渐渐褪去了青涩的翠绿,迎接丰收的到来,一堂农技课正在田间开讲。
“当前玉米主要面临玉米螟、大小斑病等病虫害威胁,这几种药剂要按规定的比例混合喷雾,既能防病治虫,还能加快灌浆,提高千粒重。”在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二安镇连片的玉米地里,农业农村局特聘技术员、高级农艺师杨广军,正手持药剂为种植户现场演示“一喷多促”的技术操作要领。
把课堂搬到田埂上,讲让农民听得懂的“土话”,让效果摸得着、看得见。“比看多少资料都管用,实用的讲解让大家心里更有底了。”种植户们边听边记连连点赞。
技术推广接地气,丰收底气更足。“技术员针对科学配比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叶面肥等方面,详细讲解了玉米田间管理的技术要点。目前看,玉米长势很好。”种粮大户徐治辉指着自家玉米田说,今年亩产1400斤没问题。
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于农业科技现代化。当前,农业科技作为推动农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引领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释放“藏粮于技”的丰沛能量,在于把技术不折不扣地从实验室“输送”到田间,在于把技术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输送”到农民心间。
内黄县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站长、高级农艺师韩志乾介绍,今年以来,通过推行网格化技术服务,已组织百名科技人员包联百村,将滴灌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综合防控等技术送到田间,目的就是要让科技赋能农业,稳固粮食主产区的“顶梁柱”作用。
当前,距离秋粮大面积收获还有20天左右,“目前全县玉米长势良好,病虫害发生量较去年同期明显减少。”韩志乾说。
从“靠天吃饭”到“靠技术吃饭”,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面朝屏幕背靠数据”,农业生产方式的革新,照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成色与底色。
秋粮产量占全年粮食产量的3/4,要完成今年粮食产量1.4万亿斤左右的目标任务,关键看秋粮。“从农情调度、各地反映和实地调查看,今年秋粮的生产基础不错。”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负责人吕修涛在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今年秋粮的面积比上年稳中有增,特别是高产作物玉米增加比较多。
“特别是今年各地推进大面积单产提升,应用高性能播种机,集成推广合理密植、水肥一体化等措施,播种出苗质量较高,加之光温水较为匹配,秋粮作物长势总体正常偏好。”吕修涛说。
秋粮一天不到手,管理一刻不放松。经验证明,越到收获关口,越要警惕病虫害、早霜等灾害的发生。抓田管提单产、抗灾害防病虫成为当前田管的重中之重,把“丰收在田”变为“丰收在手”是所有“三农”人的共同期冀。
抓田管提单产。围绕大面积单产提升,持续组织包省包片工作组和科技小分队,深入田间地头指导水肥调控、化控防倒、“一喷多促”等稳产增产措施落实。
抗灾害防病虫。紧盯重大天气变化,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第一时间应急响应,提早落实防灾减灾的关键措施;同时,强化大区联合监测、分区协同治理,大力推进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努力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下一步,将一手抓单产提升促增产,一手抓防灾抗灾减损失,全力夺取秋粮好收成。”吕修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