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北京首钢园,“钢铁骨架”与“数字脉动”交相辉映。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期间,“走出去·新机遇:全球化产业合作实践论坛”召开。论坛由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主办,中工经联文化(北京)有限公司、828巨人港承办。论坛汇聚了来自政产学研的代表,共同探寻中国“智造”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创新链的发展路径。
“中国企业‘走出去’链融全球服务伙伴计划”启动。主办方供图
“必答题”与“新考题”:时代浪潮下的抉择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产业链重构深度推进。参会嘉宾表示,未来企业出海不再是某个单一市场的展业,也不是简单的商品出口,而是“born to be global”(生而全球化)的策略布局。
在中国企业出海过程中,如何突破技术壁垒、弥合法规差异、预防产业链断链风险?生态共建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怎样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乘数效应”?
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会长高元元表示,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全球化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从“产品出海”到“智造出海”、从“单点布局”到“生态共建”,中国企业正站在以中国智造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创新链的关键节点上。当今的“走出去”,早已不是低端产能的简单转移,而是以数字技术、绿色创新为内核的高端制造能力、服务能力和整体解决方案的输出。
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会长高元元发言。主办方供图
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商务部原副部长陈健的发言,为“必答题”增添了“新注脚”。他认为,当下数字经济成为全球发展新引擎,既要看到其光明的前景,也必须正视“数字鸿沟”“数据安全与自由流动的矛盾”“数字经济的环境足迹”等挑战。“我们看到数字经济发展的光明前景时,必须高度重视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并认真加以解决。这样才能真正发展好我国的数字经济,也发展好世界的数字经济。”陈健说。
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商务部原副部长陈健发言。主办方供图
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中国企业国际化需做深度调整。全国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商务部原副部长钱克明表示,当前企业国际化面临美国关税不确定性与多边体系功能弱化、地缘冲突常态化与供应链割裂、债务风险“灰犀牛”危机、绿色转型革命、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人口结构红利分化的现状。企业要在目标导向、经营模式、竞争策略、竞争范式、增长动力、市场布局、决策机制、企业责任上进行重构,加强风险管理、合规管理、ESG体系管理,推进供应链多元化和市场本地化,加快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
全国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商务部原副部长钱克明发言。主办方供图
围绕中国企业的海外发展,巴西驻华大使高望表示,到巴西来的中国企业越来越多,一个例子是在外卖行业,中国最大的外卖平台也进入巴西,与本地企业竞争,但不是恶性竞争。两国之间的投资正在不断增长,机遇是广阔的,两国企业要抓住机会。
巴西驻华大使高望发言。主办方供图
“走出去”到“融进去”:实践路径的多元探索
中国企业从“走出去”“融进去”到“强起来”,对海外综合服务需求日益迫切。
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一级巡视员李永军表示,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商务部将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依托中央部门、地方政府、驻外使领馆、全国性行业商协会组织、海外中资企业商会、专业服务机构等服务力量,从建立服务平台、发布公共服务产品、构建海外服务网络等方面提供更加全面的海外综合服务。同时,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探索创新发展路径,充分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推动传统产业“制造”转型。
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一级巡视员李永军发言。主办方供图
在企业层面,实践路径呈现出多元化、创新性特点。金正大集团总裁万鹏分享了“农业科技出海”的经验。从打破国际技术垄断,到在荷兰建立首个海外样板工厂,再到与印尼企业深度合作,构建“技术授权+本地化生产+服务输出”的全球化模式。企业将“生物基包膜缓控释肥技术”与全球粮食安全议题紧密结合,以“中国智慧”赋能全球产业发展,实现了技术、标准与品牌的协同输出。
浙江省嘉兴市濮院镇党委书记罗国良描绘了一幅传统产业“数智蝶变”的图景。“濮院毛衫数字贸易平台”通过“一物一码”全流程溯源,将“世界毛衫看中国”的产业优势转化为“可信、可溯、可控”的数字信任。这不仅是对“制造大镇”向“价值强镇”转型的探索,更是为全球服装供应链的数字化、透明化提供了“中国样本”。
菜百股份党委书记、董事长谢华萍聚焦文化与商业的融合,从与故宫、颐和园等中华文化IP和国际IP联名合作,到连续七年赴约进博会,企业以“文化赋能”与“智慧创新”双轮驱动,将“中华老字号”打造成一张闪亮的“金名片”。诠释了中国品牌“走出去”,不仅是商品的出口,更是文化传播与价值共鸣。
“联合国采购是一个高度成熟的市场。”中国联合国采购促进会副秘书长宋嘉建议,中国企业通过贸易出海、品牌出海、标准出海,走进联合国采购市场。这只是起点,而不是终点,以此来挖掘全球国际公共采购更广阔的展业空间。
中国企业“出海”,不仅为自己闯出更大天地,也为全球市场“上新”。论坛主持人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全球产业研究部副主任朱瑾表示,从产品“出海”到品牌“出海”、资金和技术“出海”,中国企业海外多元探索将赢得更大发展。
“双向赋能”与“生态共建”:合作共赢新图景
会议期间还举办了两场圆桌对话,将思想的碰撞推向高潮。
围绕“挑战与破局:多方协同共解‘智造’全球化的合作考题”,葡萄牙—中国工商会秘书长伯纳德·门迪亚、全球服务贸易联盟副秘书长陈宁、中铁四局副总经理邵刚、中非发展基金投资三部总经理韩丹参与对话交流。
嘉宾们表示,破解之道在于“多方协同”。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不会变,经济全球化的大方向不会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不会变。无论是各国监管机构间沟通“避免贸易壁垒”,还是深入研究RCEP“区域原产地累积规则”,或是建立海外服务网点模式,都指向一个核心——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平台赋能的协作网络。
围绕“双向赋能的合作新生态:中外‘智造’资源的互补性开发”, 巴西出口投资促进局北京代表处国际专家范竞予、中国友发国际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亚军、中信重工(洛阳)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靳松、北京三川世纪能源科技股份公司总经理郭海波参加了对话交流。
嘉宾们表示,真正的合作是“一起结网捕鱼”,通过推动技术标准“融合共建”、市场产能“互补协同”、创新生态“共享共融”,实现“双向成长”。“本地化运营”十分重要,要尊重当地文化、遵守法律法规、实现员工和供应链本地化,这是企业“走进去”的根本保障。
思想的火花,最终要转化为行动的力量。在会议上,“中国企业‘走出去’链融全球服务伙伴计划”启动。该计划首期推出六项实务服务,旨在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出海支持。
从首钢园激荡的智慧,到链融全球计划启动,论坛传递出一个信号:中国“智造”的全球化征程,已从单打独斗的“出海”模式,迈向了多方协同、生态共建的“远航时代”。这艘巨轮,承载着开放合作的决心、创新驱动的理念、互利共赢的愿景,正以“中国之智”破解全球发展难题,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