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寇佳丽
11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上海出席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暨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李强表示,中国将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建设。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宋思源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也是在全球经贸格局深度调整的背景下,我国积极适应新形势、把握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通过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我国服务业将更好发挥经济增长引擎作用,从而持续拓展国际贸易合作新空间,提升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我国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已走过十年。
2015年5月份,国务院批复同意北京市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北京市成为全国首个试点城市。2021年4月份,试点工作进行第一次扩围,国务院批复同意在天津市、上海市、海南省、重庆市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2022年12月份,试点工作再度扩围,沈阳市、南京市、杭州市、武汉市、广州市、成都市共六个城市获批,成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
不仅如此,经国务院批复同意,2025年4月18日,商务部对外发布《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将大连市、宁波市、厦门市、青岛市、深圳市、合肥市、福州市、西安市、苏州市等9个城市纳入试点范围,同时,从多个维度明确了155项试点任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何代欣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过去十年里,我国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在制度型开放、产业转型升级、营商环境优化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围绕旅游、养老、职业技能培训等多个领域调整并实施相关法规,为开放措施落地提供法治保障;培育了大型设备和运输工具融资租赁、知识产权的质押融资、共享医院等诸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要素融通,推动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为外资企业在华投资提供丰富场景和稳定环境。
服务业扩大开放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关键一环,亦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一方面,服务业是我国吸收外资的重要领域,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有助于更好吸引利用外资,为吸纳就业、稳定出口、促进产业升级等提供助力。另一方面,我国服务贸易逆差长期存在,需要通过扩大开放提升国内服务业竞争力。
“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有利于引入外资企业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等,也有利于带动国内服务业向高附加值、高层次跃升,从而提升市场竞争力,为扩大优质服务出口、降低服务进口依赖创造条件,从而实现促进服务贸易平衡发展的目标。”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刘春生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如今,我国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开启新征程。在新阶段,试点工作应重点关注哪些内容?
刘春生分析称,试点省市至少要聚焦以下工作:落实《工作方案》提出的各项任务,继续扩大制度型开放,逐步健全服务业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积极对接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等国际规则;完善试点管理体制,优化协同联动、保障有力的工作机制;加强人才培养,推进高素质专业化管理队伍建设,为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