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自《共和国红镜头》
作者:顾保孜 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本书简介:由中南海摄影师杜修贤摄影、著名红墙女作家顾保孜撰文的《共和国红镜头——中南海摄影师眼中的国事风云》一书用600余幅珍贵的图片、60万字的篇幅,为读者展现了共和国第一代领导人在中南海鲜为人知的历史往事。
周恩来
河北有一个农民直言警告周总理:“你要是糊弄我们,再过两三年,你也会饿死!”
周恩来决定到下面去,要亲自视察农村的情况。在他还没有离开中南海前20多天,就已经派办公室主任和外事秘书到河北农村做调查研究,下面的许多情况就是他的“先遣部队”提供的。
这一次,邓颖超也带病和周恩来一同下去。我这个专职摄影记者当然不能落下啦。总理一般出访不和夫人同行,一方面因为总理不愿意让家里人涉及他的工作事务,另一方面邓颖超身体不好,患了严重的胃病。这次到河北,邓颖超的病情好了一点,总理有意让她出来换换环境,顺便做一些调查研究。但是总理在农村召开会议时,邓颖超一般都坐在外围的地方,她只用耳朵听而不插话讲话。以前总理曾说过,夫人有时出面讲话,别人会当是我这个总理讲话,这样不利于工作。
这是一次特殊的采访,以前跟随总理出访,看惯了总理一尘不染的笔挺衣着和潇洒的风度。这次出发时猛一看总理下农村的装束,觉得好笑:一身棉布质的灰色中山装,既不挺括也不合身,皱巴巴的;热了,干脆敞开怀,一手抓住衣襟当扇,呼啦呼啦地扇了起来。尽管外表如此“土”,却掩盖不住周恩来绝伦的儒雅之气。只是他眉宇间挂着的一丝忧虑,让我感到这次下乡并不是一桩轻松的事。
1961年5月3日,我们来到河北武安县的一个公社,住在部队的营房里,早晚回营房吃饭,中午就在视察的伯延村就餐。
伯延村是个公社,有十多个自然村落,人口2.7万,办公共食堂比较早。现在,受灾面大,饥荒严重。周恩来这次到农村是带着考察题目来的,主要有三点:食堂、供给制、包工包产。
周恩来在伯延调查了四天,先后召集了大小队干部、社员群众、农机站和修配厂的人开会七次,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
“周总理是大官啊,可不能胡说八道的。”被叫来参加会议的社员,私下你捅捅我,我戳戳你的。农民们虽不知国务院总理属于多少级干部,但他们知道宰相的分量。见总理挨个问他们,他们只是笑,也不敢乱回答。生怕说得不好,让干部怪罪,让总理笑话。周恩来见群众对食堂问题有顾虑,就开口说:“食堂是上面叫办的,下面报告说好,我们没有调查,首先是我没有调查,就相信了。现在调查了一下,不好。不好咱们就不办!”周恩来这番开门见山的讲话,一下子解除了大家的拘谨,气氛活跃了起来。结果,到会的12名社员代表,有10名敞开喉咙反对办食堂。
其实,到会的社员不知道,周恩来为了掌握真正的情况,曾和工作人员一道“偷袭”了一次食堂。
到武安的第一天中午,总理提出到食堂就餐,食堂的人赶快叫社员们先打饭吃。等周恩来一行就餐时,不见一个社员的影子。他见桌上为他备了猪肉和鸡蛋,就奇怪地问:“平时你们也吃这么好吗?”食堂的人支支吾吾,说:“是的,是的。”周恩来笑着说:“那你们比我们在北京生活还好啊!不过,今天,我不能吃。苏联逼债,我立了规矩,不吃鸡蛋,不吃猪肉。给村里的病号吃吧,他们比我需要。”这时,本想吃几口肉的我,听总理这番话,惭愧得抬不起头。总理已经是60多岁的老人,怎能就不需要呢?我真想给总理碗里藏几块肉,但又怕发现后挨批评。正犹豫中,一碗肉和一盘炒鸡蛋就被总理让工作人员端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