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美文趣文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贾平凹》系列连载
骨子里就是个农民(十五)
http://www.slrbs.com  2015-05-27 08:25:42  陕西农村网-陕西农村报
  一篇题为《论贾平凹》的文章中写到,贾平凹“总是给予乡村过多的同情与美化,而对城市则有太多的厌恶与鞭笞,说不清的怀旧意绪与重建乡村的激情总弥漫在他的城乡作品之中”,应当说这是看透了贾平凹内心世界的精到之论。即使是被称之为城市题材的长篇小说《废都》,仔细回味起来仍还是以乡下人的眼光看城市,仅有城市生活的故事情节,全无城市的氛围。远不像邓友梅笔下那种京味十足的小说,也不像冯骥才和王安忆分别充满天津卫和上海都市味的小说。紧接《废都》之后的长篇小说《白朗》和《土门》,亦被视为城市题材之作,但是写的却是从乡下来到城市的农民和城市里原来的农民,没有古城西安的鲜明特征。
  贾平凹身上始终磨灭不掉的农民情结,来自于小时候经受的比常人更多的苦难。贾平凹童年时代正处在建国之初相对稳定时期,三世同堂的大家庭和有着教师职业的父亲,使他没有感觉到生活的艰难。可是步入少年时代后,他先是遭受了那个时代农民所遭受的共同苦难——饥饿。成年累月为吃饱肚子发熬煎,三年困难时期更是挣扎在死亡线上。贾平凹知道榆树皮磨成粉擀的面条滑得筷子夹不住,知道柿树叶磨碎熬成稠汁做的凉粉苦得不咬就往下咽,知道山上的老鸦蒜煮熟了吃起来舌头麻木,知道没油少盐的树叶草根汤吃后浑身浮肿,还知道整天吃纯稻皮和柿叶做成的炒面拉屎成了问题……紧接着“文化大革命”爆发,学校停课,贾平凹小小年纪就成了人民公社社员。随后父亲被打成“历史反革命分子”,开除公职回家务农。在较长的时间里,贾平凹不仅目睹了最亲近的人身心遭受的极大痛苦,而且自己也时时感受到被歧视的侮辱。贾平凹早年间这种经历,使他非常了解处于最底层的农民,懂得农民想什么,要什么,爱什么,恨什么,对于农民的生活有着彻骨心痛的切身感受。这一切,都使他的身上深深地打下的农民烙印,至死都将难以消褪。
  贾平凹的农民本色首先表现在个人生活习惯上,他平时穿衣不讲究,吃饭不讲究,生活上能少花一分钱决不多花一分钱。走进他如今那套100多平方米的复式单元大书房,冬天最冷和夏天最热时却舍不得开空调。书房与家属居住地相距较远,贾平凹除了春节等传统节假日,一年到头大多数时间都独自一人生活在书房里,集中写作时常常好多天不回家。这些年名气越来越大,各种会议不断,请吃饭的人很多,但也不是一年到头一天三顿都能吃会吃请。于是,不吃会吃请时吃饭就成了问题。如今有了钱什么事都好办,在附近固定一家干净卫生的餐馆,一天三顿吃什么列个饭谱,到时间电话一打就送来了,也可以雇个保姆专门伺候他或者请钟点工帮着做做饭。可是他不,硬是常常一个人在电炉子上下挂面或者煮速冻饺子什么的,少盐没醋,胡乱地凑合一顿又一顿。人们很难想象,并不缺钱花的贾平凹在吃饭上竟然这样瞎凑合!
  贾平凹并不是为了方便舍不得花钱,而是觉得自己手脚都能动,雇个人来专门伺候自己有点像旧社会的地主雇丫环,做出的饭吃起来浑身都不舒服。就是在家里,贾平凹至今还都没有雇请过保姆。我这样说并非谴责大家雇保姆,而是说贾平凹跟人不一样。我住在贾平凹书房附近的吉祥村后,曾讲好没地方吃饭要自己动手时就来我家,他要求有糊汤、有搅团、有浆水菜。我爱人专门搞了个浆水菜坛子,来了就做这些饭,贾平凹吃得十分可口和高兴。后来我爱人患病动了手术,他怕增加我们负担又不肯来了。你打电话过去,他即使在家也会撒谎说他刚吃过有人请呢,或者干脆就说他在外边。岂不知他一放下电话,就去外边的小餐馆里胡乱地吃点什么。
  几年前,有个省级部门的领导请贾平凹去吃饭,地点南二环以鱿
收藏文章 编辑:刘 延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