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房地产各项指标将会好于上年
预计2013年房地产各项指标,如投资增速、新开工面积、施工面积、竣工面积等都将会好于2012年。以房地产投资增速为例,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71,804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6.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9%),增速比1-11月份回落0.5个百分点,比2011年回落11.9个百分点。
受房地产调控限购、限贷等政策持续实施的影响,2012年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创近年来次新低,只比2009年全年的投资增速16.1%回升0.1个百分点,这说明调控政策实施效果明显。
但是,随着政策边际效应的逐渐递减,加上宏观面预调、微调力度的加大,行业投资的积极性也有所增加,预计今年的各项行业指标都将好于去年,投资增速将达20%以上,但是现在普遍存在的乐观情绪是不可取的。
2012实质是政策最稳定的一年,2013是存在变数的,6月底和三中全会后都是重要观察节点,13年只能是谨慎悲观的一年。
商业地产、城市土地供应风险可能爆发
2010年以来,国内住宅市场遭遇“限购”、“限贷”、“限价”等相当严厉的宏观调控,投资和投机性需求纷纷被挤出市场。
于是商业地产特别是城市综合体俨然已经成为开发商自我救赎的武器。2011年后不少地方的城市综合体的数量进一步攀升。
四川省商业地产联盟的数据显示,至2012年上半年,成都商业综合体已经增至67个,已开工建设的商业综合体数量高达104个,未来5年还将入市1,000万平方米左右。近几年来,以商业、办公为主的城市综合体项目在全国发展迅速。
数据显示,至2015年,20个重点城市新增入市体量将达到1.64亿平方米,而3-5年内城市综合体增量将以中西部城市为主。其中蕴藏的风险委实不可小觑,商业的问题出现将远远大于住宅,某些政府不应该是招商推手而应该是警示者和风险化解者,提供未来准确的数据和土地推案量告知企业,这是最大的服务功能。
同样,部分四线城市、资源型城市土地供应过量、天量土地存量带来的供应风险爆发的可能性确实存在。城市进入课题是各类型开发商必须思考的选择题,但绝对要避免某些城市黑名单。
房地产企业将强者恒强、房企品牌要进入修复期
随着国内房地产市场发展机理的不断演进,未来的房地产开发商将会出现一些分化。总的来说,市场集中度将会持续增大。
正反馈效应明显,大型开发商由于占据诸多有利因素,往往会利用战略制胜,节奏制胜,金融制胜,它的市场份额会越来越多,更大更强的龙头企业将会越加强势;而一些中小型开发商则会被淘汰出局,退出市场。
大型房企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开发的节奏把握总是能十分到位,对淡季和旺季的应变策略也非常妥当。如在三四线城市布局方面,万科就比恒大暂时略胜一筹。
同时,众多著名品牌企业也在各种因素特别是生存和人力资源以及管控条件下,出现了产品、消费者关系、品牌问题,高端品牌除了绿城也都受到冲击,新周期下,了解消费心理和互联网冲击下的品牌服务工作必须加大修复力度。
品牌不再是策划、广告、而是品质、监督、服务和口碑。
城市综合生活体开发联动模式和远郊区“产城融合”将是未来重要模式
国内不同城市地产的开发,应该根据不同的区位环境与项目基础来选择相应的开发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产品差异化,以提高地产开发的专业化程度。
我们有四类城市化、即大城市到都市圈、小城市向中心城市、县域城镇向城市以及农村就地城镇化四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