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期价格不得高于前期”的条款虽非北京首创,但对于习惯了“低开高走”开盘节奏的房地产开发商来说,面对这一强制性条款,仍会感到相当不适应。
“先开高价盘不就行了!”京城某代理机构负责人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房地产项目在申报预售许可证时,只要按照价格顺序,由高到低进行申报,就可避免“后期价格高于前期”的情况。他还透露,近期正在为一些房地产项目设计策划方案,其中就包含了上述对策,且有不少房企对此颇感兴趣。
按照正常的房地产项目销售节奏,首期开盘的项目往往单价最低,随着配套的逐渐完善,后期项目销售均价也逐渐提高,即“低开高走”。这种销售策略符合购房者“买涨不买跌”的心理,并能起到一定的蓄客效果,为开发商所常用。
为规避政策,该代理机构提出的策略是“反其道而行之”。即按照项目品质的不同,率先为“楼王”项目申报预售证,其次再申报户型较为一般的房屋,最后为条件相对较差的“尾房”申报。这样一来,后期项目的开盘价格就不会高于前期。
该负责人表示,这种策略的好处在于,一旦首期的“楼王”项目获批预售资格,后期项目便可顺利出货。从而在严控价格的情况下,实现项目销售的“金蝉脱壳”。
按照北京市的规定,只要后期项目的预售价格不会明显高于前期,项目便可获批预售资格。因此,这种销售策略还将使得品质相对不佳的后期项目在定价时,可向前期的优质项目看齐,从而保证利润。
业内人士指出,当前北京严控高端住宅价格,这种策略的风险在于,首期项目或因报价过高而无法通过审批。“首期‘楼王’项目申报时的价格不宜过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牺牲利润,并为后期项目的出货预留空间。”该负责人表示。
事实上,2010年以来,有不少项目采用了上述策略。业内人士认为,若政府部门加强对预售价格的管制,就可能造成项目推迟开盘的情况,并影响市场供应。
走为上计
避开高压 捂盘惜售
走为上计,多指遇到形势不利的情况就选择避开,从而保存实力。
与“迎难而上”的做法相比,面对严苛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更多的房地产项目选择避开政策,即“能躲则躲、能不卖就不卖”。
小王和女朋友最近在北京大兴区和房山区看了多个房地产项目,他们计划购买一套新房作为婚房。但除少数项目外,很多计划在本月开盘的项目都未能如期开盘。对于具体的开盘时间和价格,销售人员均不能给出确切答复。
“不仅如此,这些项目特牛,看房的人不多,但我们去了还是没人接待。好不容易问到一个销售员,还给报了一个很高的价格,一副‘爱买不买’的样子。”小王说,他们好像根本不着急卖房。
北京大兴区的某项目,原计划于今年3月开盘。为此,项目从去年底就开始蓄客。如今,供应规模仅有600套左右的项目,已经排到4000多号。购房者多次收到“延期开盘”的通知,但具体的开盘日期仍迟迟不能确定。
问题出现在预售环节。“一万八是我们的成本价,不可能低于这个价格来卖。”该项目相关负责人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北京住建委给项目批的价格上限,恰恰定在了这个水平。
事实上,即便按照18000元/平方米的“保底价”来销售,仍比前期项目均价高出4000元/平方米左右,显然有悖于“后期项目报价不得明显高于项目前期成交价格”的调控规定。但与周边的二手房相比,这样的价格水平并不算高。